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让何孟璋的父亲失去了工作能力。何孟璋与母亲相互扶持,共同渡过了难关。2017年,何孟璋怀揣梦想步入四川长江职业学院,成为一名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并加入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班级。如今,何孟璋成为公司项目主管,用实际行动书写着自己的精彩人生。 这是何孟璋的成长轨迹,也是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不断探索和完善育人模式的一个缩影。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学生就好业、好就业的背后,是学校依托“五位一体”育人体系,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必然结果。 德技并修,构建职业综合素质一体化育人体系 办学伊始,学校首任校长吕光军提出了“培养有良心的职业教育”的理念:在教授学生实用技能的同时,也重视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和职业能力,激励他们成为“阳光、自信、奋进”的个体。学校积极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逐步构建“思政工作—思政课—课程思政”联动机制,形成了“政治素养、社会素养、职业素养、行业素养和岗位素养”“五位一体”、逐级递进的育人体系。将“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运用到学生“第二课堂”中,加强德技并修,构建了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一体化的育人模式。 坚持立德树人,让每名学生都绽放精彩 学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融入综合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日常管理中,辅导员以“有事就找我,我都有空”为原则,深入寝室、教室,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关注其成长与发展。结束与班级学生骨干的交流会议后,辅导员周玲一边迅速回复学生的信息,一边快步前往学生寝室。她解释说:“除了日常的工作,我们每天都会进寝室、进教室,面对面地和学生或任课教师聊几句,这样就能更加放心。” 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潜移默化育人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纳总结出“十大文化”主题,开展系统性教育活动。“十大文化”涵盖法治、诚信、感恩、公益、尚礼、健康、环保、分享、自强、体验10个维度,每个子内容都配套了具体活动措施,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学校活动课程举办和实施的形式多样、参与人数多、覆盖面广,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2020年1月9日,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师生走进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学生利用自身所学帮助平均8岁左右的小朋友绘制出一只只可爱的小老鼠。教小朋友绘画的过程既是学生对自己专业知识的重温,更是心灵的升华,参与活动的学生表示:“看着那一张张笑脸,我感受到一股莫名的暖流在心间流淌。” 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能彰显出德育的作用。学校抓住每一个时机,时时处处渗透德育,以特色活动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学校的每个场所都能育人,每个活动都能感染人。 从人格塑造入手,使学生具备发展潜力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校长韩虎经常强调:“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他提倡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如离开教室或寝室时,随手关闭灯光、门窗以及水龙头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实际上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学校深耕“日常学习与生活秩序”教育工程,通过“三全育人”模式实现行为养成教育的系统化。学校创新推出“21天行为养成训练”打卡机制,将课堂纪律、内务整理、就餐礼仪等纳入量化管理,举办入学教育周、主题班会、文明班级创建等特色活动,形成“认知—实践—固化”的闭环育人模式。正是通过这些细致的规范教育和榜样的示范作用,学校的每名学生在见到教师时能主动问好、见到垃圾时能随手捡起、能注意保持教室和寝室的整洁、就餐时能自觉排队、能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等。这些瞬间,生动地展现了学校行为养成教育的成果,这些良好的习惯将伴随学生一生,使他们终身受益。 探索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化,为培养模式注入源头活水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将职业素养教育深度融入课程体系,明确规定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开发及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与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紧密对接。每一门课程均需体现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向,每一个教学单元均需落实职业素养的培养指标,每一堂课均需明确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此外,学校还要求强化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训练,清晰界定职业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关键表现。为此,学校致力于构建一个有序进阶、可测量、可评估的评价体系。 学校不仅重视课堂内的职业素养训练,还秉持一体化职业生涯指导理念,从培养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和增强职业适应能力4个维度全方位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强调德育与技能的协同培养,从政策宣导、思想引导到行动力的培育,形成了一体化的职业素养课堂培养模式。 荣获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饭店服务)大赛中式铺床一等奖、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田官元,是四川长江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杰出毕业生。在大三时,他加入成都望江宾馆,担任客房服务实习生,并在毕业后迅速晋升为领班。谈及客户服务工作的感悟,田官元表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融入他的日常工作,这一切都得益于在校期间接受的职业素养训练。“很感谢我的母校,让我在大一就能接受到非常专业的指导和培养,大二便让我进入高端酒店进行见习和实训,并且在大三时推荐我到校企合作单位——成都望江宾馆实习。”田官元感慨道。 开展“四维进阶”培养,提升学生行业素养 根据不同行业,学校开展了从业人员行业素养训练,在对行业素养进行分类后,使专业、教材、课程对接岗位需求,结合真实项目,让学生组成合作团队,分解项目模块,明确岗位任务,采取模块化、项目制、情景式等教学方式,开展针对行业的“成事的基础—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职业化地做正确的事”“四维进阶”行业素养训练。 张英鑫是四川长江职业学院2017级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在2020年,响应公司应急通信保障工作,参与了24小时网络支援和公益信息宣传。张英鑫就读的专业采用产教融合的项目工单式培养模式,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紧贴行业发展分层定岗,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班、项目工作室、学分银行等形式培养网络工程师、通信设计工程师、网络优化工程师等行业人才。同时,该专业对标行业需求、岗位标准,以项目制、“双导师”的教学,融入课程思政、职业素养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化、差异化能力培养,让学生通过行业素养的训练,在毕业时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在华为ICT大赛中国实践赛四川省决赛中,由该专业2019级和2020级3名学生组成的参赛队伍荣获高职网络赛道特等奖。2021年12月,该队伍在全国大赛中斩获该赛道二等奖;2022年6月,他们再接再厉,在全球赛中荣获二等奖。 开展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岗位素养 学校打破了传统专业界限的限制,不再仅仅依据传统专业进行分班,而是引入了专业群的概念,依据区域产业链的就业市场需求和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岗位群,构建了新的岗位班。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专业技能,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岗位班进行学习,从而有针对性地掌握与岗位特性相符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学校不再仅仅依赖现有教材,而是更多地参考职业认证标准、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实际需求,根据岗位能力和素养的需求精心设计制定出模块化的课程内容。这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职业规划,提前做好学历提升、证书认证和就业能力培养的准备。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和邀请企业导师授课的方式,采用“项目化—产业化—模块化—角色化”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通过岗位班的培养,学生不仅有机会了解自己专业对口的核心岗位所需的技术能力和素养要求,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机会参与真实的企业项目。这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就能感受工作环境并直接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学到技能,还能理解这些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此外,学生还能通过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如打卡管理、周例会和工作汇报等,体验到“准职场人”的真实感受,为快速适应职场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每年招聘的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学生,都以其出色的职业能力、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获得了企业领导和客户的普遍认可。我们期待与学校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培养更多符合企业需求、适应性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某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这样说道。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秉持“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理念,积极探索构建职业综合素质一体化育人体系,全面打造学生德技并修的培养模式。通过这一体系,学院成功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周生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