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职生,我不仅拥有6项专利,还助力企业年销售额超千万元。”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陈村职校”)毕业生严俊华手持自主研发的智能煲仔饭机,展示职教学子风采。这位佛山市“十大创新创业之星”之一,正是陈村职校“规划引领、四力融通、区域深耕”育人路径的鲜活案例。 破题:瞄准区域现代化新需求,破解学校教育三重困境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以高素质、专业化、适应性强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坚实支撑。陈村职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重要阵地,急需破解职业规划引领脱嵌、育人课程体系离散、实践育人场景割裂三重困境。为推动产教深度融合,陈村职校构建了“需求—能力—场景”三维耦合模型,以“规划引领”锚定方向,以“四力融通”重塑素养,以“区域深耕”拓展生态,切实服务区域现代化建设。 立新:构建立德树人体系,打造德技并修人才高地 “规划引领”:动态适配区域需求,三阶导航激活内驱。陈村职校重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入选首批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优质建设课程。打造“认知—分析—体验”三阶引领体系:一阶认知区域人才规格需求,通过本土资源课程渗透与区域调研实践开展职业认知启蒙,厚植乡土情怀;二阶分析个人职业能力,对标区域人才需求,运用“盖洛普优势识别器”等工具诊断自身职业能力及素养优劣势,确定成长目标,激活发展内驱力;三阶体验个性职业成长,以岗位实训、志愿服务等项目实践动态修正路径,反哺区域发展,体悟参与区域建设的成就感。学生获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系列教育活动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奖项39项(一等奖9项)。 “四力融通”:能力模型本土创新,以人为核重构课程。基于“规划引领”和PGSD能力模型,陈村职校搭建“德育为魂、技能为基、劳动为径、科学为翼”的“职业扎根力—创新攻坚力—劳动实践力—修德发展力”课程体系。“任岗精进”模块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责任,“催新科创”模块鼓励技术革新和问题担当,“体勤践行”模块强调劳动能力和奉献精神锻炼,“仁德致远”模块深化品德修养和终身学习。 学校通过“一年级夯实基础,二年级深化技能,三年级反哺区域”实现纵向发展、梯次递阶,全程跨模块项目式学习推动横向融合;辅以《四力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技能认证率、劳动服务值、科创转化率、区域贡献值等指标,实现素养可测可评。近5年,学生被授予省市级荣誉称号的有12名,参加技能与创新大赛获国家一等奖4项、省级奖项76项,取得发明专利28项;学生“1+X”证书通过率达86%,职业技能证书通过率达91.2%。 深耕:“校产社企”协同破壁,共建育人生态矩阵 地处“万亿工业强区”顺德,学校深耕产业沃土,打破校园边界,推动“学校—产业—社区—企业”教育场景全域联通,年合作企业超30家;学生“千人志愿团”获得“佛山向上向善影响力年度组织奖”,学生年均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超300场,服务时长逾1万小时;实施“文化渗透—实践反哺—评价牵引”的思政浸润工程,学生参加文体比赛获省级奖项192项。为促进“区域职教资源池”等资源要素实现“丰富—双向”动态流动,学校每年为区域龙头企业输送现代学徒制员工超百名,合作企业入选“佛山市职业教育十大优秀现代学徒制企业”。学校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企业兼职教师26名、产业导师9名。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比赛与技能大赛获国家奖项13项;出版德育专著1本、劳动教育教材1本、科创教育教材4本、校企合作开发教材38本,形成“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的主体利益共荣共生利益链。 成效:凝练教育成果,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陈村职校获评教育部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示范单位、广东省“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培育建设单位、广东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佛山市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等。为推动职业教育共同富裕,学校通过粤黔东西部协作,助力贵州省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剑河县中等职业学校深化育人模式改革,两校教师荣获全国及贵州省教学能力大赛、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此外,学校还积极落实“驻镇帮镇扶村”项目,加强区域交流,成果推广至20个省份。学校党总支书记林家祥受邀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等会议上作成果分享,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入陈村职校智慧。 在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中,陈村职校以“规划定盘”助力区域发展,以“四力铸魂”淬炼时代新人,以“深耕破壁”融通城乡血脉,书写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人才答卷。(吴劲茵 丘少云 黄清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