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8 星期五
培养卓越拔尖人才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探索构建“123”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2023年“陆海之约·青春与城市·中欧青年对话”活动现场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塑造国家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高校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使命,也承担着培养讲好中国故事人才的重要使命。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积极响应时代需求,依托深厚的学术积淀、创新的教学模式和广阔的实践平台,深入探索政校企协同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123”模式(以下简称“‘123’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能够用外语讲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后备人才。

  创新模式,构建“123”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新体系

  “123”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秉持以“1个共通认识”为思想引领,依托“2个平台”搭建起全方位育人体系,通过“3个阶梯”实现学生能力的进阶式培养。

  以“1个共通认识”激发传播主体意识。“人人都是传播者”这一共通认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研制重庆大学本科生国际传播能力蓝皮书,明确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目标与方向,并将其深度融入外语教育“大外宣”“大思政”范畴,梳理外语教育课程思政维度图谱和国际传播能力图谱。将价值体系充分融入课程教学,唤醒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责任担当,强化国际传播主体意识。

  依托“2个平台”构建全方位育人矩阵。在课程教学平台方面,学院构建了一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互有补充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库,充分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要求。该课程体系以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为纽带,贯通学科专业,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政校企实践平台方面,学院与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等相关政府部门、西部国际传播中心、重庆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理解当代中国、挖掘中国优秀文化、传递中国好声音搭建平台,实现教学、实践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搭建“3个阶梯”助力能力进阶提升。学院打造“三阶”国际传播能力发展体系。第一阶梯聚焦外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教师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创新中挖掘外语学习的“传播内核”,筛选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和情感共鸣点,构建科学的国际传播话语框架规范。以“新闻英语视听说”课程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国际新闻报道的话语策略,对比不同国家媒体报道方式,培养学生国际传播话语构建能力。第二阶梯是“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实践。通过组织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科学研究项目等,为学生打造全方位的国际传播能力历练平台。例如,通过组织外语能力竞赛、讲好中国故事大赛、中华文化传播案例大赛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院连续组织了25届“外语文化节”、13届“模拟联合国大会”、6届“国际文化节”等专题活动,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意识和国际胜任力。通过开展“经纬织梦·‘非遗’致远”等系列社会实践项目带领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深入地方开展文化调研,提升学生对中国故事的切身感悟,在理解当代中国的前提下讲好中国故事。第三阶梯以真实的国际交流活动、国际期刊发表和国际服务为依托,展示中国青年风采。协同西部国际传播中心,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合作,联合举办世界青年大学生创业论坛。学生围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城市发展等全球性议题展开交流分享,有力提升了学生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和传播能力。

  多维发力,全方位支撑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多方协同推进,打造全生态链培养模式。学院推行政校企协同合作,构建了“教—学—用—养”全生态链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多方资源,建立了国际传播实践基地,推动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锻炼国际传播能力,同时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推广,形成了多方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

  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筑牢人才培养根基。近10年,学院在外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改革,已成功建设国家、重庆市市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课程22门,出版包括6部国家级别规划教材在内的高质量教材80余部,在支撑校本人才培养的同时,辐射全国100余所高校外语教学以及社会外语学习者近400万人次。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教材,在内容上都围绕国际传播需求,深度融入中国元素和国际传播案例。引导、培养学生主动挖掘理解中国故事内涵、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精髓、提升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探索传递中国故事的实践路径。

  推动教学研究与改革,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学院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获批教育部门新文科建设项目1项、重庆市市级教学改革项目44项。为落实“讲好中国故事”这一使命,学院设置“理解当代中国”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组织实施重庆市市级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8项。这些项目围绕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例如,通过重庆市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涉外卓越人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深入调研和实践探索,系统地研究了涉外卓越人才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路径和方法,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育人团队。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团队汇聚了众多高层次人才,这些专家学者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与科研领域发挥着显著的引领作用。他们将前沿学术成果及实践经验巧妙融入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密切关注国际传播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拓宽国际视野。团队教师在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等赛事中表现出色,多次荣获国家级别和重庆市市级奖项,有力地推动了团队整体教学能力的稳步提升。

  搭建实践平台,拓展人才成长空间。政校企协同共建国际青年文旅实践合作基地、大学生国际传播实践基地等多个实践基地,创建“陆海新通道建设国际会议”“重庆市外事外贸国际会议”等各类“新闻发布会”虚拟仿真实验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学生可参与地方非遗项目调研、撰写文旅发展建议等实践活动,借此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非遗文化,助力地方经济与文化推广,有效提升地方非遗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在国际交流方面,学院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举办国际夏令营,吸引了来自德国、奥地利、新加坡、泰国等多个国家的青年学生参与。活动聚焦地质灾害防治、文物保护等主题,组织世界大学生与学院学生一起共同开展实地考察与项目研究,增进各国青年的了解与友谊,促进文化的交流。此外,举办的国际青年论坛在国际传播平台iChongqing上备受关注,如“陆海之约·青春与城市·中欧青年对话”系列国际对话活动,为国内外青年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其在气候变化、创新创业等领域的合作。

  硕果盈枝,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人才培养效果显著。“123”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国际传播能力方面成效显著。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出色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屡获佳绩,获得国家级别奖项76人次、重庆市市级奖项379人次。通过“123”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国际传播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国际交流活动中,学生能够自信地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青年的良好形象;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

  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学院积极服务地方国际化人才培养。组织专家教授协同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3—6年级),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外语能力培养体系建设;通过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合作研发“跨文化英语教学资源包”,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定点帮扶云南省绿春县英语教师发展,促进边疆地区外语教育和人才培养。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组织学生参与文化实践活动,深入体验巴渝文化、红色文化。学生通过制作多语种视频、撰写学习报告等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模式推广与示范效应凸显。近10年来,“123”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在近60场全国性或区域性外语教学改革研讨会上进行推广,影响数千名外语教育工作者,并吸引国内高校来访交流,形成了广泛的示范效应。教学成果被主流媒体报道,进一步提升了该模式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地区层面,政校企协同共建实践基地、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为地方高校开展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123”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一次成功探索,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拓展了大学外语教育和专业外语人才培养的内涵,更为地方和国家输送了大量能够讲好中国故事、承担国际传播使命的优秀人才。未来,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将继续优化完善这一模式,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增强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大贡献。

  (莫启扬 欧玲 李小辉 郑尧 冯玲)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8培养卓越拔尖人才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莫启扬 欧玲 李小辉 郑尧 冯玲2025-03-28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探索构建“123”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2 2025年03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