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7 星期四
鲁迅美术学院中英数字媒体(数字媒体)艺术学院
艺科融合 创新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方法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领域的边界不断被拓宽。面对艺术设计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时代趋势,鲁迅美术学院中英数字媒体(数字媒体)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始终坚持以设计产业及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毕业创作方法训练,在提升学生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其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学院通过前瞻性、创新性与实践性的教学策略,系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意识,推动人才培养体系与文化、艺术、经济建设主战场及产业和区域创新发展需求的紧密衔接,从而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水平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体系。

  坚守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初心使命

  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躬身实践、守纪于行,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沉浸式”研学形式,以专业特色为载体,牢牢把握党纪学习教育的“行”与“思”。一是通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虚拟空间创作、算法艺术生成等技术实践中,强调“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积极探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构建以实践导向为核心的育人模式。通过创新运用“情景融入”与“体验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深度参与历史事件、社会现象与人文精神的再现与表达,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同时,学院鼓励学生将思政理论融入到专业实践中,实现价值观塑造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协同发展,推动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全面成长。

  推进项目式实践教学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数字媒体艺术的跨学科属性决定了其教育逻辑必须突破传统艺术教育的“技艺传承”模式,转向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实践性学习。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研究能力的培养,通过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前瞻性、多元化的教学与实践性创作项目,实现了教育范式的三重跃迁:一是知识生产的协同性重构,企业作为产业需求的直接载体,将真实问题引入教学场景,使学生在解决复杂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技术工具掌握、艺术思维训练与市场认知构建的三维统一;二是教育主体的角色转型,教师从知识权威转变为项目引导者,企业技术专家作为实践导师参与教学,学生则成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促使教育过程与产业变革形成动态耦合;三是评价体系的范式革新,作品价值不再局限于美学标准,而是纳入技术可行性、用户体验、社会效益等多元维度。与此同时,学院依托校企合作模式,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支持,并通过多元化保障措施提升实践教学成效。通过深化校企协同创新,推动知识转化与应用,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高效转化,实现“学有所用、毕业即就业”的培养目标,为行业输送高质量数字媒体艺术人才。

  扎根地方沃土

  赋能区域发展

  依托辽宁地区的文化资源和地域特色,学院以新时代“六地”为主题创作,并将师生创作成果应用于辽宁省区域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以艺术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解读与展现辽宁新时代“六地”的目标方向,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智库支持。以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界面中重塑集体记忆,使数字艺术成为文化主体性重建的技术媒介。例如,在2020年深圳文博会期间,学院团队高质高效完成2020文博会辽宁主视觉设计、辽宁数字云展厅整体设计、辽宁文化产业招商推介手册设计等任务,以数字媒体技术与当代艺术设计链接融贯的表现手法,以具有科技美感的开放性互动展示与沉浸式视听体验,重构大型数字虚拟展厅格局,抽象构成的艺术手法营造出用文化与科技赋能城市、用城市赋能未来的美好愿景与无限生机。利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将数字艺术的柔性生产能力与工业经济的刚性结构形成互补,促使艺术创意嵌入区域产业链条,推动传统产业向“文化+科技”范式转型。

  以赛促学促教显成效

  营造浓郁学习氛围

  学院发挥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注重学科交叉,以大赛为抓手,促进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学科互联互通,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项目团队向实体企业转化,以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成果、育人模式助力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创新改革。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荣获第十七届中国之星设计奖字体设计类金奖、意大利A’ Design Award &Competition银奖、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国赛一等奖等奖项。2024年选送的作品《Polar region——“极地”牛奶包装设计》,包装外层采用创新的温感涂料技术,通过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不仅提升了包装的视觉效果,更向消费者传达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信息,荣获2024年度世界学生之星“饮料包装奖类”银奖、第十七届中国之星设计奖包装设计类学生组金奖等荣誉。

  采用国际化办学模式

  整合全球优质资源

  在全球化浪潮中,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整合了中西方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了一个开放、动态、互动的教育生态系统,使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在跨文化对话中实现创新与超越。一是学院通过与英国索尔福德大学的合作,在引入西方数字艺术技术的同时,注重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数字美学”体系。例如,学生毕业设计作品《满韵》,采用数字化手段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剪纸符号语言进行现代几何的方式重组、衍生、拓展,以数字技术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该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得第九届华灿奖国赛一等奖等奖项。二是学院依托英国的媒体行业中心“英国传媒之城”,通过课程互认、师资交换等制度设计,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全球化共享,为学生提供前沿和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

  学院在艺科融合背景下,以多维度教学创新推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项目式实践教学,构建创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强化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区域文化资源,促进产业升级,赋能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通过竞赛驱动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创新活力;拓展国际化办学模式,引入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张健 黄林)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8艺科融合 创新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方法 张健 黄林2025-03-27 鲁迅美术学院中英数字媒体(数字媒体)艺术学院 2 2025年03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