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推动思政教育从传统“小课堂”迈向广阔社会“大课堂”,构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大思政”育人体系。 一、思政地图赋能实践课程建设,打造实践育人新体系 学院立足本地资源,开发了数字化思政地图,整合潍坊市及周边地区的文化场馆、红色场馆,进一步拓展了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将潍坊市博物馆、潍坊市党史教育馆、王尽美烈士纪念馆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场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推动思政课堂从校园延伸到社会,让学生在参观学习中感受历史文化魅力,接受红色精神洗礼。数字化思政地图的开发,让思政教育更加便捷和高效。学生可通过地图快速了解各场馆的分布和特色,合理规划实践路线,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新模式。此外,学院还注重与场馆的深度合作,通过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同开发思政课程,打造高水平的思政“金课”。同时,结合青年学生专业特点,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企业、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在实践中感悟理论知识。“志愿红”、“经典传唱”特色宣讲、“革命故事我来讲”特色党课等,已逐渐成为思政系列小品牌,思政课“走”起来,学生“动”起来,学校思政教育也日渐“活”起来、“热”起来。 二、数字资源一体化整合,打造联动育人新体系 学院大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积极助力潍坊地区有关学校“拔尖创新人才K12贯通培养实验基地”“云端学校”建设等创新实践,对接“空间融通、校际协同、多元联动”教育新形态,联合美术学院、传媒学院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与创新呈现。例如,将潍坊地区的红色文化故事制作成水墨画、动画片等形式,通过数字化手段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这种跨学科的资源整合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还增强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院还构建了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将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历史档案、革命遗址资料等进行整合,形成集资料查询、互动学习、在线讨论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学习平台。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准性和实效性。通过数字化资源的一体化整合,学院与中小学紧密联动,形成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协同贯通育人格局。 三、人工智能助力学科共建,打造课程育人新体系 学院把数字化赋能学科专业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作为新一轮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着力点。潍坊学院的思政课建设,一方面通过智慧平台分析学生行为数据,如课堂互动、作业倾向,生成“思想动态热力图”,生成学情画像,动态调整教学重点;另一方面致力于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研究团队,挖掘不同学科专业的思政元素。开设AI教学工具工作坊,培养思政教师的数字素养与跨学科思维,依托AI教学工具,开发AI辅助备课系统,为教师推荐跨学科思政融合点,匹配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合作需求。基于此,首先开展试点,选择3—5个学科开展“人工智能+专业+思政”融合课程示范项目。其次,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协同,形成“实践+思政+技能”的课程育人链条。例如学院运用NLP等数字技术分析各理工科专业在歌尔股份、潍柴动力等企业的实训经验、案例等,提取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关键词和逻辑链,生成跨学科思政知识图谱,通过算法推荐主题学习包,实现个性化推送,匹配不同专业学生兴趣。同时,通过语音识别、表情分析等技术,实时监测课堂讨论中的价值观表达倾向,生成“思政素养成长曲线”。这种深度融合模式不仅打破学科壁垒,关键在于构建“AI为器、育人为本”的生态体系,避免技术应用的形式化,更通过技术手段将价值引领渗透到专业教育全链条,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 四、虚拟仿真营造沉浸式课堂,打造文化育人新体系 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种前沿科技手段,正逐渐在“大思政”育人体系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潍坊学院依托虚拟仿真技术有效串联高校各部门资源,为高校内部各部门协同育人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和平台支持,能够通过沉浸式、交互式体验打破部门壁垒,整合资源,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文化育人生态链。学院利用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打通数据壁垒,支持跨部门协同开发虚拟仿真项目。由计算机学院提供技术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设计思政教育内容,艺术学院参与场景建模,形成“技术+内容+设计”的协同开发模式。一方面,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原校史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场景,联合宣传部、档案馆等部门,设计“云端校史展”或“虚拟红色之旅”,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同时搭建校级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整合教务、学团等部门和教学院部、科研院所优质资源,如红色文化数据库、跨学科案例库、实践教学场景等,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开放共享,引导广大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不同的育人目标定制差异化的技术方案,文科类场景注重叙事性与情感共鸣,工科类场景强调操作性与逻辑性,避免“一刀切”。同时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成立虚拟仿真工作专班,明确各部门职责,通过定期联席会议解决资源分配、版权归属等问题。近年来,潍坊学院形成了“技术赋能、文化润心、协同联动”的各部门协同文化育人新格局,助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潍坊学院将加强以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以期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邹雷靖 曹戈 赵纪梅 温洪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