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7 星期四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
多学科交叉融合 创新食品人才培养模式
  教授刘昆仑指导研究生开展生产性实训

  食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更是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以研究生创新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于我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功能性食品开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技术的不断涌现,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在长期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面向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结合多学科交叉优势,针对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不断改进和提升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培养途径和评价体系,以适应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构建多元的培养模式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构建了“三平台三驱动六提升”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把促进食品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贯穿研究生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原食品实验室等20余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平台,结合省级研究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多学科平台与资源,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关键技术攻关为驱动,构建了以强化科研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学术型和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型研究生课程体系,不断强化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食品产业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术潜质,全面提升“产、学、研、转、创、用”人才培养水平,构建了适应食品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

  形成多元的培养途径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探索形成了服务于食品产业创新的“平台依托、产业驱动”型研究生培养途径。以构建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为基础,以教学、科研、实践三类平台为依托,以服务食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为驱动,不断强化教学科研成果在食品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与转化能力,在粮油贮藏与加工、功能性食品设计与智能制造、新型营养健康食品研发等领域先后签订服务、转化、技术合同300余项。同时,企业导师联合校内导师将关键技术难题融入研究生的培养全过程,深化了新型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协同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产、学、研、转、创、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途径。

  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立了服务食品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研究生创新评价体系。在食品原料保质减损、营养健康食品创制、资源转化利用等领域,结合人才培养理念与基本规律,联合食品行业龙头企业完成科技支撑项目150余项。强化对食品产业发展的引领性研究,以解决食品企业重大实践问题、引领食品产业发展为目标,使研究贯穿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科研能力提升等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与考核体系,进一步支撑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面向食品产业发展的研究生全过程能力培养,突出了支撑食品产业发展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评价与考核中的重要地位,使研究生培养更加贴近企业需求,更能推动食品产业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研究生在食品领域和相关跨学科领域的竞争力。建立人才培养评价与考核体系,将制约食品产业发展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切实提高了研究生解决食品产业重大问题的能力。以服务食品企业技术革新为“考题”,促进了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协同创新等领域的深入合作,加快推进了研究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技术升级。

  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的培养是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构建的“三平台三驱动六提升”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突出教学、科研、实践三类平台的协同作用。该模式有助于完善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增强学生对食品产业前沿技术的掌握,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核,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未来,随着食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将继续优化和创新,以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为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刘昆仑 罗自生 张昊 张咚咚)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4多学科交叉融合 创新食品人才培养模式 刘昆仑 罗自生 张昊 张咚咚2025-03-27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 2 2025年03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