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南充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南充科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文化育人路径,持续推进四川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张澜书院为载体,‘三化’同构文化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高质量实施,努力构建融红色文化、职业文化、励志文化为一体的“三化同构”育人体系,初步形成文化育人的“南科特色”,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精神沃土。 以红色文化为魂 厚植家国情怀 传承革命精神 南充科院位于著名教育家张澜先生的故乡——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南充这片红色沃土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学校党委坚持以红色文化为魂脉,秉承张澜先生“陶铸人才 以为国用”的教育理想,将红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搭建红色文化育人载体,拓展红色思政大课堂,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让红色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 坚守课堂育人主阵地。学校开发红色文化校本教材《张澜在南充》《南充红色文化》读本,作为二级学院专业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延伸,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学校师生通过创作诗词书画、展览优秀文化作品、编写红色故事剧本、拍摄红色微视频等多种形式,用好红色资源“活教材”,讲好红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 拓展“第二课堂”。学校把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以十一国庆节、七一建党节、五四青年节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广泛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校把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军训开训和总结表彰大会、毕业典礼作为“第二课堂”,办成全校师生参与的一堂思政大课,让红色文化浸润师生心田,引领南科学子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搭建红色文化育人载体。2022年4月,学校成立“张澜书院”,组建书院学术委员会,编辑出版《张澜书院读本》《张澜研究》《张澜研究论文集》等,开设以“张澜与职业教育”为代表的特色文化课程,每年招收500名学生,通过开办读书班、组织学习沙龙、经验交流、集中诵读等形式,传习张澜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教育理念,把“张澜书院”打造成为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育人载体。 共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学校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馆校合作协同育人,与张澜旧居、张澜纪念馆成立思政大课堂现场教学点,定期组织师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举办红色文化读书班、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和主题党日活动,把思政大课堂搬进红色场馆,共建社会参与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以职业文化为脉 锤炼专业技能 培育工匠精神 南充科院扎根区域、融入产业,将职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贯穿学校制度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关键环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引进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行业名师,多样化开展职业文化传承活动,提升职业素养,培育工匠精神,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能。 校企合作育人双向赋能。建校以来,学校按照“1+N+M”(1所高职院校+N个专业群+M个产教融合平台)办学模式,探索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职教集团)、行业共同体、产业学院等校企合作平台,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与对外合作,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打造融合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的育人共同体,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形成以工养学、工学交替的产教融合和文化育人特色。 引进工匠名师促教学提质。学校扎实推进“三教”改革,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7个名师工作室、8个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名师、技能大师为客座教授,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学校立足专业特点和岗位实际,将职业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开设公共必选课“张澜与职业教育”,开发职业文化和工匠文化校本教材,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念,拥有高尚的职业追求。 职业技能大赛铸匠才。学校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提能,让学生在大赛中锻造职业技能、传承工匠精神。2024年,学校师生获得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金奖1项,是四川省获此奖项的2所民办高校中建校时间较短的学校。参加“中银杯”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57项,获奖成绩位列四川省第23位、民办院校第2位。 大国工匠进校园传匠心。学校充分发挥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技能大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邀请导弹“翅膀”雕刻师曹彦生、全国劳动模范林云志、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林建辉、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冠军曾正超等进校园作讲座,举办“工匠文化节”“技能竞赛文化月”“职业教育活动周”等活动,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氛围,引领学生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以励志文化为基 涵养奋斗精神 激发拼搏斗志 近年来,南充科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夯实文化育人根基,持续加强励志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三校三风”(校训、校歌、校徽和校风、教风、学风)中的励志文化内涵,培塑具有“南科特色”的校园文化元素。通过课程融入、实践活动、榜样引领、浸润涵养等育人方式,形成浓厚的励志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坚韧品质与奋斗精神,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 大力培育和弘扬“南科精神”。学校将“三校三风”的励志文化内涵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全过程,践行“厚德、精技、砺能、笃行”校训,遵循“表里如一,方正做人”行为准则,形成“团结、严谨、文明、守纪”的校风、“敬业、爱生、善导、勤研”的教风、“勤奋、笃学、善思、强技”的学风,积淀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以“南科精神”培养奋斗精神,用励志文化激励南科人锐意进取、昂扬向上。 发挥榜样引领示范作用。学校把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技能大师的典型案例、奋斗故事融入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形成传承匠心、创先争优的良好风气。学校设立技能竞赛专项奖励基金,表彰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每年评选“励志之星”“技能之星”,大力表彰和宣传身边的励志典型,打造“南科良生”,以励志典型朋辈育人,使榜样成为学生砺能笃行、技能成才的精神动力。 打造校园励志文化景观。“责在人先,利居人后”“知识点亮未来,技能成就梦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景观的积极作用,以励志名言、励志故事、校训校风为核心,依托校园的干道、石刻、雕塑、广场、长廊等载体,打造“石刻文化”“干道文化”“文化长廊”,寓教于景,形成浓厚的励志文化氛围,培育学生的高尚品德和拼搏精神,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开展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引导学生进社区、进企业,积极参与基层建设,通过政策宣讲、义诊服务、消防检查、汽车检修、环保行动、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把励志文化育人课堂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空间,提升实践育人成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南科学子投身家乡建设、服务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南科力量。 面向新时代,南充科院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推进“三化同构”文化育人实践,不断优化“三化同构”育人体系,探索和践行文化育人新路径、新方法,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征程上建新功、创伟业。 (徐远火 冯明义 陈巧 李梦杰 苟诗琪 马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