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实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要聚焦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培育,按照科学类课程标准学段目标、遵循中小学生认知规律,有效统筹校内校外资源力量,围绕课程体系构建、育人方式变革、师资队伍建设、评价范式改革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科学教育生态系统更加完善,推动科学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更大支撑作用”。提升科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建立一支能满足新时代科学教育发展要求的高水平科学教师队伍。泰州学院肇始于1941年成立的泰兴乡村师范,学校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对师范生培养体系的优化、专业学科的灵活设置和招生就业模式的结构性调整,努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科学教育教师队伍。 依托科学课程 明确科学教育的实践导向 科学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其核心在于通过传授科学知识与实验技能,培养师范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科学引路人”,更着重于将科学精神渗透至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为其在面对其他学科领域的问题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视角。 激活科学教育的实践性,以实现科学思维的有效建构,背后的关键之一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教育科学学院前瞻性探索中小学科学教育模式,依托校级研究机构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师范生研究性学习,推动精深化思考,推进探索性实践,谋求贯通性体悟。从师范教育阶段起提升教师的科创素养,以全面提升师范生科创素养推动科学教育育人转型。 融合科学思维 构建科学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动知识融合创新的核心策略。教育科学学院通过广泛开展教育教学调研工作,深入了解多所中小学教育教学现状,从融通师范生生活经验视角,对现有科学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拓展,设计和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体系。该体系以中小学生全面成长为核心,构建“科学课程+教育理论+跨学科实践”的三维课程体系,实现科学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就是在跨学科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以科学课程为主导,将科学的思维方法融入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探索“科学+N”的多学科融合课程模式,科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由“两张皮”转化为“一盘棋”。 近年来,教育科学学院积极融合科学思维,先后引进多名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组建了跨学科的素养型专业教师团队,建构了“大科学教育”课程一体化新模式,使师范生能多角度、多层次理解科学,培养其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例如,通过定期举办“你好!科学+”科普活动等,搭建全方位的科学互动空间,丰富学生的科学教育体验;将科学家精神培育作为育人核心,构建科学教育的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级课程体系;以科技讲学、学科渗透、社团活动三大板块为主阵地,开发多元化科学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互动。 加强顶层设计 建设科学教育的长效机制 科学教育建设是一项长期且系统化的工程,其首要任务在于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并对各项发展指标与要求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教育科学学院推动教学改革,努力将毕业生打造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富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教师队伍,使其成为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强化师资协同。2024年6月,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了数智赋能课程体系,促进了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以“一践行、三学会”为主导思想,强化“专业性”与“师范性”的融合。同时,学院积极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实行柔性引才机制,聘请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中小学名师等担任兼职教师,共同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课程和项目。学院敏锐认识到时代发展对创新人才需求呈现出多维度的深刻变化,主动加强相关研究,并与一线教师形成教研共同体,协调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进步。通过设置科学教育方向,学院参与构建了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学科知识的课程体系,以综合性、联系性带领学生探索自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科技制作、自主学习、开拓创新等能力,从源头上加强高素质专业化科学课程教师供给。 革新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教育科学学院与多所中小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学教育项目与活动,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持续支持与帮助。通过开发“科学+人文”实践课程,引入具有体验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互动性和实践性。学院携手泰州市多所小学“结对”共建,推动组织协同优化、资源共享整合、实践研学融合,拓展传统课堂教学空间。通过建立校内外常态联动机制,推动校外科学教育资源与校内科学教育供需匹配、深度对接,支撑校内课程教学、促进活动拓展、丰富校外观摩体验。引导师范生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学会从多维视角审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世界中复杂多变的挑战。 具体而言,一是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等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与泰州市海陵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开展深度合作,定期举办科学探索营,开展各类特色课程及系列科普实践活动,推进实施青少年科学教育“点亮工程”;二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小学优秀科学教师开展科学教育讲座、示范课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近距离学习优秀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的机会;三是组织学生到小学实习、见习,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与地方中小学联动,组织教授、博士进校园、进课堂,助力中小学将科学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效能;五是定期安排学生前往地方中小学参加“智慧节”“数科节”等科技活动,通过参与科技竞赛、科技展览等项目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此外,教育科学学院还以学科竞赛为平台,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学科竞赛,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开展调研,以此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例如,“科学+”社会实践团队通过深度调研泰州市的43所小学,提出了“构建区域协同育人链”“打造‘1+3+N’同向共育模式”等实践路径,贡献了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泰州实践,夯实了科学教育根基。 (丁宁 朱以财 潘小明 仲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