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辽宁警察学院主动服务国家安全战略需求,始终坚持以需求和特色为牵引,秉承办学传统,充分发挥办学优势,肩负起为辽宁省公安司法机关培养应用型警务人才、培训在职民警的双重历史重任,全面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法学实践教学布局,推进实战化教学训练,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和公安教育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着力推进教学改革 优化法学实践教学 学院锚定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际化警察大学的奋斗目标,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警察大学加快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计划(2021—2030年)》,持续强化科技化、国际化、实战化的人才培养特质,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更多适应国家安全战略需求和新时代公安工作的高素质新型人才。 与此同时,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制定了《辽宁警察学院贯彻落实法学实践教学工作方案》,推动法学实践教学进程,设立法学实践教学改革专项教研项目、科研课题、智库课题,不断丰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全校范围内精选师资组建法学实践概论教学团队,本学期认真开展了4次集体备课,组织举办了6场“法学实践进课堂”系列讲座。 在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元素库建设研讨工作中,学院围绕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示范研究中心建设与示范引领作用、课程思政元素库建设、社会热点问题等方面内容,就如何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价值观引领、人品塑造等进行深入研讨,并邀请来自法律实务界的一线律师,通过生动的案例阐述了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对学生成长成才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此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围绕专业建设、课程优化、实践教学、教法创新、创新教育等开展法学教学研究与改革,多项教改项目顺利通过结项鉴定,并荣获了各类奖项。学院坚持每月举行一次法学实践教学公开课、每学期举行一次论文和试卷点评,把法学实践教学比赛作为演习场,通过组织教师参加不同层级和类型的教学比赛提高教学水平。这对创新法学实践教学方式、强化课程思政、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024年10月,为了加强公安类教材和教育管理,构建高质量教材育人体系,不断提高公安类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承办了高等院校公安类教材集体备课会。邀请来自重庆大学、郑州警察学院、湖南警察学院、云南警官学院、江苏警官学院、青海警官职业学院的一线教师、教务处相关人员以及来自监狱系统的一线专家等参加会议。 教材建设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教材内容应与时俱进,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加快推进教材数字化转型,同时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提升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会议中,学院杨琳和王淑华两名教师分别介绍了《犯罪现场勘查实训教程》和《智慧监狱规范化管理实训教程》两本教材的立项背景、内容框架、教材特色以及使用情况,对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同与会同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大家一致认为,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发多元,学习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辽宁警察学院以法学实战化教材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实战化教学质量的提升,相关教材体现了教师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资源提供者,甚至是知识创新的合作者,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创新的需要,可以在公安院校中推广使用。 一流的教材造就一流的人才,一流课程、一流专业都要靠一流教材来支撑。高质量的教材是把学生培养成高水平人才的基础。未来,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公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持续推进法学实践实战化教材建设,引导广大教师、教官将公安实战新成果、新规范、新技术纳入教材,为健全符合实战人才培养需要的法学实践教材体系贡献辽警力量。 深入推进院局(校)合作 服务平安辽宁建设 长期以来,在学院法学专业建设研讨会上,学院教师分别从品牌专业定位、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和教学改革研究建设、适应新时代法学专业人才需要的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与产教融合教材开发建设、拓展法学专业学科竞赛赛道、树立专业知名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并确定了深入推进院局(校)合作、服务平安辽宁建设的工作思路。 2021年以来,辽宁警察学院与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社会治理与法制建设研究基地签署了长期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围绕公共安全领域发展需求,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支持,在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提高双方服务社会及科技创新的能力水平,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服务平安辽宁建设。 2023年11月,辽宁警察学院与上海政法学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立足各自办学实际,根据《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要求,携手探索与实践应用型政法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而共同奋斗。 此外,为了让院局(校)合作取得实效,在辽宁省公安部门和学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学院设立警务大讲堂,陆续邀请相关部门领导来学院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开设业务讲座,讲座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有助于广大师生扩宽思维眼界,更好地了解公安实务。这一讲座也作为学院教育教学与公安实战相结合的新成果,成为推动院局(校)合作向纵深发展的新途径。 在法学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训教学、法学专业产教融合实施路径与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研讨方面,学院重点组织开展法学学科竞赛活动,进一步明确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拟审判与法律辩论赛活动方案、法学产教融合走深走实等工作细节。明确法学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出开眼界、拓思路、多实践、重人品的人才培养要求,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急需的食药环、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学生立足社会需求和法治中国建设、平安辽宁建设实际,积极拓展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就业思路。对于“法律文书制作”之类的技能课程,激励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实习实训来完成,并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文献检索和法律思维能力。 与此同时,学院十分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民警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在新生招收中切实做好心理服务工作,顺利完成第一次新生招录心理测试任务。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和筛选,举办微视频大赛,进行“一对一”个体心理咨询,组建云端特色心理工作室,全力守护校园心理安全。 持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塑造应用型法治人才 近年来,在法学实践教学中,学院从学生的政治素养、价值观等方面提出要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和职业观,营造良好学风,锤炼学生法律应用能力,提升法律人综合素养。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学生的基本功要好,要培养学生的多项专长,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学院教研组从法学实习基地建设、课程体系、案例分享、实务课程实习基地律师参与、专业素养、法律职业道德、纪律教育、政治素养、人品教育等方面提出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明确指出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在打牢法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加法律风险分析、法律咨询服务、法律检索能力、法律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内容。与此同时,注重发挥法律实训基地的积极作用,在做好产教融合、实训课程教学、拓展学生就业面、提高学生与时俱进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针对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从“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身心健康、能说会写善沟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等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法学教育实践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法俱备的应用型法治人才。 2024年12月,为加强公安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推动青年学子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增强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学院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宣讲活动。在活动中,细致解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为什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如何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三个方面出发,说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要求,详细介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实践活动的等级分类、主要内容和参与途径,激励学生以创新创业实践为起点,学以致用、不负韶华,在创新实践的舞台上施展才华、彰显风采。 此外,学院教师围绕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做赛事宣讲,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辽警学子在参赛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赛事宣讲过程中,学院教师全面总结了职业规划大赛的主题内涵、赛道设置、赛程安排和备赛思路,分享国赛作品案例,助力学生明确参赛方向,提升职业规划意识、找准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成长成才观和择业就业观。 与此同时,学院积极组织各项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情怀。2024年9月,学院举办辽宁警察学院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比赛活动以“奋楫扬帆新时代 破浪笃行新征程”为主题,共200余名2024级新生参与。经过初赛、复赛的层层选拔,最终有9组学生进入在12月4日举办的决赛。决赛现场,9组选手通过诵读优秀作品讴歌中国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充分展现青年学警矢志继承先辈优良传统的决心、为民服务的初心和敢于担当的责任心。通过本次比赛,学院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让学生从中华经典中汲取智慧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彰显时代精神,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警的蓬勃朝气与责任担当,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 未来,辽宁警察学院将持续强统筹、聚合力,明法为学正道为人,优化法学实践教学,进一步拓宽人才成长路径,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深刻变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服务辽宁公安工作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董晓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