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视窗
2025-02-20 星期四
勇拓应急前沿 铸就责任担当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为江苏省应急管理部门7个重点支持建设的应急管理学院之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急管理学院积极顺应新时代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复合能力的应急管理人才。学院以应用需求为驱动,以技能培养为导向,通过构建“双师型”团队、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打造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新文科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助力国家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

  需求牵引实践

  构筑应急人才培育高地

  锚定需求,精筑课程体系。学院秉持“需求驱动实践、实践提升能力”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构建一套契合时代发展的教学体系。学院聚焦应急决策、灾害防御、灾害评估与处置等关键领域,深入调研行业需求,精准定位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必备的实践能力。同时,学院敏锐捕捉行业发展新动态,将实践性内容全方位融入各门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与企业、政府部门的紧密对接,将行业前沿趋势和实际工作任务引入课堂与实践环节,确保课程内容兼具时效性与实用性。

  校企携手,深化产教融合。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全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学院与行业领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将企业应急管理产品开发需求转化为具体实践任务,形成详尽的实践教学清单。该清单不仅帮助学生洞悉行业需求,还赋予他们参与真实项目的宝贵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全方位提升应急管理实践技能。企业导师与学院导师携手并进,全程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反馈。这种产教融合模式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应用场景,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热情。

  政校联动,夯实实践根基。学院在推动校企合作的同时,大力推进政校合作,搭建起政校互动平台。学院与基层应急管理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实时跟踪政府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和实际需求。通过组织学生到应急管理部门实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实际运作,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学生不仅能参与日常管理工作,还能实地参与应急执法和突发事件处置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的实战水平。政校合作平台的搭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也在学院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合作桥梁,有力推动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

  三级平台协同

  厚植应急管理实践沃土

  基础奠基,开启实践初航。学院深知,扎实基础是培养卓越应急管理人才的基石。因此,学院精心打造了基础实验平台,以应急管理实验室为核心枢纽,重点开展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涵盖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应急决策与指挥、应急救助等多个方面,宛如一座知识与实践的启蒙殿堂。学生在这里开启实践之旅,通过一个个基础性实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为后续的进阶学习铺就坚实基础,迈出走向应急管理领域的第一步。

  实训进阶,锤炼实战本领。综合实训平台是学院培养学生实战能力的关键阵地。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台汇聚行业与政府部门的多元资源,确保实践任务的精准落地。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应急管理环境,仿佛置身于应急前沿。在应急决策指挥、应急处置、灾害风险评估、灾害救助和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等实践场景中,他们经历了各种挑战。此外,平台还通过模拟真实的应急处置环境,营造沉浸式体验,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应急管理技能的锤炼。通过实践,学生不断提升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实现从理论到实战的跨越。

  创新领航,拓展实践新境。创新实战平台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高阶平台,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创新创业大赛、产学研合作等多元化途径,学生在这里碰撞思维火花,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创新动力。在参与创新大赛时,他们在竞争中提升应急管理的实战能力;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他们深入参与应急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实现跨学科、跨行业的交流融合和科技转化。这助力学生在应急管理领域开拓新境界,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靶向能力锻造

  构建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分层布局,搭建能力进阶塔基。学院精心谋划,构建层次化、平台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定制化、融合化的实践课程,完善沉浸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全力打造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蓝图。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设置基础认知型、综合应用型和创新应用型实践内容。基础认知型实践通过“应急大讲堂”“实务小课堂”等活动,邀请校外应急实务专家传授经验,并辅以学生前往校外实习基地亲身体验,帮助学生搭建应急管理知识的基石;综合应用型实践紧密对接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需求,以项目开发为载体,让学生在实战中摸爬滚打,实现从理论到实操的转变;创新应用型实践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为动力,以创新成果为目标,围绕应急管理岗位需求,重塑学生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助力学生攀登能力进阶的高峰。

  定制融合,绘制课程创新图谱。学院坚持以应急项目需求为驱动,牢牢把握创新方向,精心打造定制化、融合化的实践课程体系。学院深入调研潜在用人单位的能力需求,将其无缝融入课程教学,与企业和政府部门携手,共同雕琢特色实践课程。为提升学生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能力,学院开设了“项目类”实践课程。校外企业发布项目指南,如同抛出“绣球”,学生在校内学业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的双重护航下,组队“接招”,完成实践课程,提升项目管理与应急处置能力。为点燃学生应急管理创新的火种,学院设置了“设计类”实践课程,依据校外企业的应急产品开发指南,引导学生凝练创新思维。通过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院以赛促学,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与科技转化能力,绘制出独具特色的课程创新图谱。

  多元沉浸,激活教学活力源泉。学院充分整合应急系统和行业资源,紧密贴合一线实际需求,采用沉浸式和多元化教学方式,为实践教学注入强大活力。学院引入基于真实案例开发的应急指挥官决策模拟软件、应急预案编制软件、应急演练培训软件、应急处置救援电子沙盘等先进教学工具,犹如为教学插上科技的翅膀,提升智慧应急教学水平。通过融合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角色扮演和应急指挥沙盘模拟等生动形式,从多个维度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应急管理的魅力。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专业知识,还能在实践中掌握应急管理的核心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思维,逐步成长为应急管理领域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双师”携手共进

  搭建实践教学优质架构

  “双师”协同,开创教学新篇。实践教学的成效不仅由课程内容决定,教学团队的实力同样至关重要。学院深谙此道,积极探索并推行“双师型”教学团队模式,精心组建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的实践教学团队,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开拓崭新局面。

  资源融合,“双师”共育英才。学院积极搭建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桥梁,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共享。校内导师凭借深厚的理论基础,专注于教学研究,时刻把握学科前沿动态与先进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校外导师作为应急管理行业的中流砥柱,在真实项目中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为教学注入鲜活的实践力量,使课堂与现实应急场景无缝对接。两者紧密协作,使教学内容兼具实用性和前瞻性。通过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授课,校内外导师共同为学生点亮知识的灯塔。“双师制”不仅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更为学生打开了跨领域学习的大门。在“双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既能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又能投身实践操作,全方位提升专业技能,成长为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优势互补,赋能学生成长。校外导师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课程设计的精心雕琢到课堂教学的亲身示范,再到实践项目的悉心指导,每一个环节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在实践课程中,校外导师与校内学业导师紧密配合,针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给出精准有效的解决方案,助力学生快速提升实践能力。这种密切互动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面对复杂应急场景时,学生能够迅速作出正确判断与应对。为进一步强化校内外导师的协同效应,学院为每一门实践课程量身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确保课程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应急管理领域大胆开展创新实践,为应急管理事业培育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

  机制赋能增效

  夯实实践教学稳固基石

  分工协同,筑牢管理根基。学院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深耕细作,全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为教学各环节的高效有序运行保驾护航。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严格遵循“学院统一管理、系部分工负责”的原则,如同精密齿轮般环环相扣。从教学任务的下达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再到教学成果的验收,每一个环节都明确责任主体,确保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监。这种精细化管理模式使实践教学在保障质量的同时,有效规避管理盲区,为教学任务的高效推进奠定坚实基础,如同为教学机器安装了强劲的动力引擎。

  制度护航,规范教学运行轨迹。在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学院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搭建“教—学—评”实践教学监督反馈体系,定期开展教学内容与质量评估,并据此灵活调整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确保教学效果持续优化,促使实践教学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实践教学质量持续攀升,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顾湘 薛勇 郭翔)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4勇拓应急前沿 铸就责任担当 顾湘 薛勇 郭翔2025-02-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 2025年02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