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中,信息化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为顺应智能化潮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吉首大学主动顺应工程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于2022年8月组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学院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全面推进信息化教学,着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 加强顶层设计 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学院成立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在体制机制方面提供保障,院长任组长,教学副院长和学校教学督导任副组长,教研室主任为成员,负责学院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具体措施,监督检查课程信息化情况。学院高度重视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投入大量资源升级和完善硬件设施,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实验室、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处理中心等,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学习与实践平台。积极引入国内外先进的在线教育资源和教学管理系统,如爱课程、学银在线和超星SPOC平台等,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丰富了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学院要求教师提交课程信息化的具体内容,如课程平台网址、视频课件等课程资源部署情况、题库、课程公告等。目前,学院90%以上的专业课程已经建立了信息化教学平台,并且开展信息化教学。学院在绩效方案中增加信息化教学系数,从线上课程资源、线上考勤、线上作业、线上考试、互动情况、课程访问量等方面提出要求,达到要求的提高课时系数。 优化课程体系 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 为加快推进信息化教学变革与创新,学院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确保教育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增设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课程。同时,强化数学、算法设计、数据结构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和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培训,包括教育技术工具的使用、教学设计方法的创新、在线课程开发与维护等,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近几年,学院共有200余人次参加信息化和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培训。鼓励教师采用信息化教学与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等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讲授与线上自主学习相结合,将研讨式翻转课堂与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拓展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推广使用虚拟仿真实验、在线编程平台等,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增强了学习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校企深度合作 提升应用效果 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学院不断探索和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打造政校行企多主体协同育人平台。采用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大力引进优质企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在线学习系统和虚拟实验室等信息化教学平台,与企业共同开发一系列课程、教材和案例库。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通过课程设计、沉浸式5R专业综合实训、实战化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升创新能力。 目前,学院建有国家级别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出版教研专著2部、信息化教材16部,在CSSCI期刊上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主持省部级关于信息化教学和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教研教改项目20余项。学院课程网站学生总数6万余人,访问总量超8000万次。获得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民族事务部门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湖南省信息化教学竞赛一等奖,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别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湖南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1500余项,学生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600余项。第三方报告显示,学院学科竞赛综合排名连续多年位居湖南省前列;学院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直位居学校前茅,就业单位涵盖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参加考研的学生被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墨尔本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录取。学院教授廖柏林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未来,学院将继续立足湘西、面向湖南、领跑边区、辐射全国,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人工智能教学和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深化新兴技术领域的教学研究,提升学科专业实力和影响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 (廖柏林 覃遵跃 曾明星 黄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