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7 星期二
初中思政课教学须强化“真小实”

  初中生的心理、思想处于“断乳期”,认知水平处于“知而不全”的状态,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但也普遍进入了最为叛逆的阶段。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角度出发,初中思政课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能否讲好,影响着后续学段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也影响着全学段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提升初中思政课育人实效,需要激发学生兴趣、走进学生内心、撼动学生思想、形塑学生言行。具体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要锚定课程育人目标,尊重初中生的成长特质和教育规律,在教学中强化“真、小、实”。

  真:坚持教学中的真实与真诚

  一段时期以来,部分初中思政课呈现出所传授的行为规范与生活的真实依循存在割裂的问题。要改变这一问题,思政课教师必须明白学生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他们已经开始独立面对很多生活中的复杂问题,课程教学中的真实与真诚是第一要义。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真正落实课标要求,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走下高台,以设身处地的、平等的姿态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真实、具体且复杂的现实生活问题,回应其现实困惑,而不是将自己置于规则或标准的高位,简单进行知识输出和价值宣教。其次,面对学生时,思政课教师应抱以真挚与真情,而非本着单纯完成知识输出任务的心态,只求实现应试数字的达标。例如,在讲到法律不可违背的问题时,用“假如你的亲人犯罪了,你会怎样做?怎样做,才能既符合法律要求,又符合人性伦理”这样的情境设置,就要比“假如你的亲人犯罪了,你会向公安部门举报吗”这种二元对立的简单情境设置更能匹配真实生活,也更能产生教育效果。

  小:将宏大主题与微观生活相联系

  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是按照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半径,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的。进入八年级,课程逐步涉及宪法、国家机构、法治精神、国情国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较为宏大抽象的主题,很多内容略高于学生日常生活,于初中生而言较为陌生、晦涩。思政课教师需要将宏大主题与微观生活联系起来,在“大”与“小”之间灵活转换。需要强调的是,“小”只是认知的起点和方式,它要服务于“大”的认知目标。

  一方面,教师在备课时,要把一个个复杂宏大的主题层层分解,使其变得更加具体、易于理解,最终转化为一系列学生能够回答、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小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能够在课堂中实现“以小见大”,从小问题尤其是学生关切的、感兴趣的小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不断向更深处探索,逐渐过渡到更为复杂、抽象和宏观的深层次问题,最终引导学生建构一个系统知识体系,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与高阶素养。否则,学生便容易一直停留在个体生活的小问题上,而忽视对社会、民族、国家、人类的发展和命运的关注,这就偏离了思政课的育人目标。例如,在涉及全球经济内容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手机的购买和使用说起,进而探讨其销售、生产过程中的全球参与,最终落脚在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和应对等宏观问题上,并升华至科技创新、求学报国的价值引领层面。

  实:教学要避免高谈阔论或泛泛而谈

  “空洞无物、没有用处”是部分初中思政课被打上的标签。例如,教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学生学完,知道“应当”如何学会学习,能够在试题上流畅应答,却仍然不会学习,这便是课堂“空”的结果。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但这不等于高谈阔论、泛泛而谈,不能将初中思政课变成宣扬“无用的正确”的课堂。

  首先,思政课教师须将“为什么”置于与“怎样做”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因为初中生独立意识觉醒、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对于教师这一曾经的“权威”不再盲目相信、服从。所以,既要让学生“知其然”,也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进而使学生因“知其所以然”而“信”,“信”而有所“行”,否则便容易使课程陷入“空”的泥淖。其次,部分主题的教材内容,学科和知识逻辑要强于学生经验和生活逻辑。教师必须将教材内容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要能剖析教材、驾驭教材、有策略地使用教材,实现逻辑转换,杜绝照本宣科。同时,知识的情境化是知识活化并转化为素养的必要途径,因此思政课教师也要面向学生真实生活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情境创设,规避“无情境”的“空谈”和“假情境”的“乱谈”。

  在初中思政课教学中强化“真、小、实”,需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在考核制度上,一方面要优化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思政科目的考核,另一方面要优化对思政课教师的考评制度,使教师将思想价值引领和学生素养发展而非考试分数作为自身最大的追求。

  (作者付昌奎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张双双系湖南省长沙市南雅星沙实验学校教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大思政 09初中思政课教学须强化“真小实” 付昌奎 张双双2024-12-17 2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