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做人、会技能、会创新 助力人人成功 早在“十五”末,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生源特质提出办学育人新命题——“成功教育”。自此,全校上下以“成就学生就是成就学校,学生的成功就是学校的成功”为价值追求,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办学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开展“成功教育”,收获教育成功。 挖掘“成功教育”内涵 学校以需求层次、多元智能、成功智力等理论为支撑,以“会做人、会技能、会创新”为目标引领,通过一个个触手可及的小“成功”帮助学生在自我审视和改善的过程中重拾信心,不断获得超越自我、超越同位的成功体验,培养有利于终身发展的自我增值能力,助力他们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实践着“人人成功”。 会做人——具备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的关系的能力。通过目标引领,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道德情操、工匠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会技能——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术技能,具备相关的职业素养,能够胜任本专业一般工作岗位及相关岗位群职责。通过目标引领,使学生兼具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达到专业所需的技能培养要求,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 会创新——具备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乐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目标引领,使学生敏于求知,敢于尝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制造强国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会做人”是基础,是学生的立身之本,“会技能”是核心,是学生的生存之基,“会创新”是提升,是学生的发展之源。 在学校育人情境中,发展即成功,人人渴望成功,人人追求成功,人人能够成功。成功的本质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成功是相对于原有基础,相对于过去;成功是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价值无限增值的可能,激活“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成功心理,厚植“敢为人先、追求成功、百折不挠”的成功文化,培育“愿意尝试、善于创造、勇于体验、获取成功”的内驱力,从成功不断走向新的成功。 探索“成功教育”路径 为切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让“选择南通中专,孩子的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深入人心,学校党委优化顶层设计,以《“成功教育”行动方案》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总抓手,构建了实施“成功教育”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组织网络,健全完善配套制度体系。 为破解学生成长“路径单一,动力不足”的问题,让孩子眼里有光、心中有梦,学校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德”为魂,以“智”为源,以“体”为本,以“美”为根,以“劳”为基,严格依据最新修订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全面开齐开足开好必修课程的同时,开发了职业生涯规划引领、岗课赛证融通,以月为主题的“润成”德育、“和悦”心育、“乐健”体育、“尚美”美育和“耕读”劳育等一系列“成功教育”模块化活动课程;创新了养成奠基、师德示范、文化浸润和实践体验等助力人人成功的支持策略;组建了“理念先进、能力上乘、结构合理”的“名特优美”“成功教育”全员导师队伍。 为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学校关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每一个发展过程,梳理了契合生源实际“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成长发展清单;改革了传统的班级管理和教学评价方式,依托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一班一案”“一生一策”定制了内部唤醒激活、外部激励引导的成功学分银行考评体系,家校企联手守护每一点滴的成功。尤其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与动手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着力点,通过“校赛—市赛—省赛—国赛”四级机制,打造技术、产业、专业链融合,资源、场景、课程、人才、成果协同共创的技能学习、训练与展示平台,走出一条让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都有出彩机会的“成功教育”道路。 大双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2016年起,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提出“N校对N企”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牵头组建南通市泛市域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联合体,制定了基于校企联盟的电商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逐步构建了基于“大双元”的电子商务专业育人模型,形成了“大双元、深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五年制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大双元”协同育人是为服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以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通过校际组建联盟,与筛选出的多个电商企业展开合作,就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涉及的专业能力点与合作企业提供的岗位职业技能点逐一对应开展实习实训,实现职业院校电商人才专业技能培养的优化和校企合作的升级。 构建联动合作机制 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是保证校企双方长期稳定合作的前提。联盟学校与联盟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稳定的沟通协调和利益共享机制,保障校企合作的持续和深入。校企双方每年就电子商务专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核心课程的设置与更新、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等合作方面进行及时的工作总结、经验分享与项目调整。专业技能提升方面,联盟根据各企业的人才及岗位需求,统筹分组形成不同岗位群,根据各学校的专业人培计划及实训要求,协调分组形成不同学习时段,两者有机衔接,既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的实训教学要求,又减少企业协作培养的资源成本支出。过程中,企业着力挖掘人才储备,学校重点培育职业素养,保障了校企双方合作育人的利益最大化。 培养跨界师资队伍 构建具有创新创业素养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改革和实施的关键。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打破原有的学校界限,创新优化整合联盟校优秀的电商专业、思想政治等专职教师和联盟企业内的兼职教授,组建成一支“专兼结合、跨界融合”的师资团队。电子商务专业校企联盟采用专业教师定期交流,企业讲师带教等形式,解决了专业教师的培养、实践问题,借助联盟内合作企业的优秀培训讲师的帮扶带教,加快了学校专业教师的专业成长,迅速提升了电子商务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 贯通“真实”育人场景 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聚焦地方区域经济,立足电商产业链,开展深入的调研与分析。根据电商企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明确了网店装修美工、运营推广、电商客服、电商直播等电子商务岗位群。将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与学校实训场景交互使用,将综合性的企业工作任务作为产教融合落地课堂的载体,构建涵盖企业岗位工作全过程的学习情境。用企业岗位工作过程整合教学内容,在知技并重中,形成系列行为导向的学习任务体系。真实的企业工作岗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现场问题和实际案例,强化了学生职业认同、知识技能,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责任心和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与素质。 大裁缝: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服装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服饰需求的重要载体。现代纺织服装产业链在全国范围调整布局,实施“东锭西移”政策。为呼应时代使命,学校率先提出“小学校、大裁缝”纺织服装人才培养概念。在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牵头下,学校与东中西部核心中职校合作,成立中职纺织服装类人才培养“F8联盟”,共同探索培养“大裁缝”,首倡匠品高、技能全、视野宽的“大裁缝”人才培养,“F8联盟”学校根据产情、校情、专情及学情,借鉴与移植“大裁缝”理念,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智慧的“有为”探索 (一)建立“跨地区联动、跨组织协作”的机制 借助纺织服装产业相关政策与红利,在中国纺织服装学会支持下,学校联合东中西部地区青岛、郑州、伊犁等8所中职校成立“大裁缝”纺织服装人才培养联盟,构建“跨地区联动、跨组织协作”机制。 (二)明晰“‘1+8’大裁缝”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明确定位“‘1+8’大裁缝”人才培养目标。“1”为F8联盟校共享的高、全、宽的“大裁缝”培养理念,“8”为各校制定的符合地域需求、彰显校本特色的培养方案。 (三)构建“1+4”跨专业融合的课程体系 统整纺织、服装与营销类等专业课程,重构“1+4”跨专业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企业出题、学校接题、师生解题”产教融合双向奔赴。 (四)打造“1+N”多元化教学创新团队 根据服装专业不同课程(项目)要求,组建跨学校、跨地区、跨专业的“1+N”多元化教学创新团队。“1”指学校教师——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项目领衔人及团队教师;“N”指名(大)师、非遗传承人、企业技术人员等。 (五)开发“多功能,多样性”实践教学资源 设立“驻企”服装工作站,开发跨校共享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可观看、可交互、可体验、可评价和可创新的学习体验资源,体现文化认知性、艺术观赏性、技术实践性、产品功能性和产业开放性等特质。 创新价值的“有力”绽放 (一)理念创新:提出“小学校、大裁缝”的育人理念 坚持“立体交叉、多维融合”培养特点,依据“空间向度上具有岗位普适性和区域针对性,时间向度上具有文化传承性与技术创新性”特点,培养匠品高、技能全、视野宽的“大裁缝”。 (二)组织创新:设立增值服务的“驻企工作站” 成立“赛晖时裳产业学院”,创建“增值式驻企工作站”服务机制,推出“涉企系部+驻企师生”组团服务、研发项目特派服务,全面推动驻企服务从“常态服务”向“增值服务”全面升级。 (三)机制创新:形成F8跨地区校际合作联盟机制 联盟突破各区域“核心校”与“专业负责人”地理位置限制,加强双方内部的交流与联系,形成F8“校际联盟”,增强“核心校”对“大裁缝”的价值认同。 理论创新是引导“大裁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不竭动力。借力行业协会、校际联盟、企业和研究院所,提升组织的开放性,形成工作合力,是“大裁缝”模式有序推进的前提条件。建立跨学校、跨地区、跨专业“三跨”工作机制,是“大裁缝”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整体联动,跨校互动,是“大裁缝”模式跨区域推广的基本范式。 全链路: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南通中专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坚守职教本色,突出“本土化”办学,瞄准产业人才需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勇担协同育人的职责使命,致力于培养“会做人、会技能、会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018年以来,依托省市等5项规划课题及教改项目,持续开展近7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秉承“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理念,确立“全链路”教学改革思路,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更加紧密,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更加契合,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学校坚持立足地方,对接产业,从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出发,遵照岗课融通培养要求,通过专业(群)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教学实践改革等举措,构建“产业链—专业(群)链、岗位链—课程链、质量链—评价链、人才链—就业链”对接的全程、融通、闭环的“全链路”培养体系。与中天科技集团成立产业学院,将“岗位—能力—课程”交叉融合,共创课程、共编教材、共训师资、共育学生,创设了“模块化、双主体、实境学”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路径。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理念,将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与中天科技集团开展课程建设。从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和过程出发,深入分析高端装备制造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构建基于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群)基础课程的基础模块课程、核心模块课程、拓展模块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贯通认知实习、企业学习、顶岗实习。融合课程思政及创新创业教育,有机递进课程模块,深化理解和应用。 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学生进入学校后,具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师资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组成,学习任务分解为在学校和企业双环境中进行,缩短人才走上实战岗位的周期。校内外交叉融合、协同育人、优势互补,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实现校企生多方共赢。 聚焦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基于能力本位、行动导向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将职业综合素养、职业行动能力融于教学内容,按照“工作导向、项目实施、做学合一”的基本要求,构建“实境学”教学模式,以真实企业项目为载体,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学做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和行动能力。 成果实施以来,建成产业学院1个,五年制高职现代化专业群1个;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获评江苏省优秀中等职业优质专业、南通市产教融合示范专业;共建产业学院获评南通市职业院校校企双元育人示范项目;建成校本活页式教材3本,省级精品课程4门;教学改革成果获南通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教改课题获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优秀课题一等奖1项。学生“1+X”证书、高级工等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达98%以上;近5年,学生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江苏省技能大赛一等奖25项、二等奖27项。截至目前,本专业毕业生在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留企就业率达90%以上,既缩短了员工适岗培训的周期,又为企业输送优质对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具有示范作用。 (李明生 万军 陈建明 施捷 田小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