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大学是国家“兵工七子”成员之一,承担着为国防工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任。材料与化工学院积极对接兵工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把握“秉承人民兵工精神,砥砺材料强军之志”的课程思政建设方向。近年来,学院创新课程思政设计凝练方法,创新课程思政审批制度,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高质量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新课程思政设计凝练方法 材料类专业属于工科基础应用型专业,承担着培养先进材料研发和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材料与化工学院认为,凸显材料学科特点的课程思政须首先考虑“材料”的物质属性。材料无处不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材料作为物质本身并不具有思政意义,但“人”围绕制造材料、使用材料的社会生产活动蕴藏精神思想。“人”在满足衣食住行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也需要制造防御性兵器武器维护和保障正常生活,从而抽象出社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又包含着对国家制度的政治认同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人”在制造材料和使用材料的过程中对新事物的探索发明,反复的试验劳动正是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体现。 材料与化工学院材料专业对思政元素的设计和凝练还考虑到材料科学的本征规律,即材料四要素成分、性质、制备加工与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材料微观结构中每一种新相、新组织、新性质的发现背后都有科学家及科技工作者艰辛探索的故事;材料性能的提升可拓宽其应用领域,如为民用材料,便可造福人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物质生活的需求;如为军用材料,即可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提供坚强的国防安全保障;材料的制备或加工技术随时代进步,追溯材料制造历史,中国古代就产生了许多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异材料;航空母舰、神舟系列飞船、高铁等重大科技进展也标志着近年来中国在先进材料制造领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由此,从“微观结构中新相、新组织、新性质的发现”凝练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家精神;从“材料的性能提升和应用领域的拓展”激发造福人民、科技报国的爱国之情;从“各类材料的发现发展历史”联系中国古代的先进材料,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材料的合成与生产、制备工艺及其设备的发展”挖掘大国工匠精神、中国的科技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科技成就,激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拥护党的领导;从“原材料的获取、材料的制备及使用过程的废料处理”引导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因此,紧密结合材料科学本征规律来分类设计凝练课程思政要素,就从根本上使蕴含在材料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显现出来,便于授课教师掌握每个知识点和思政要素的联系。 创新课程思政审批制度 高校基层党组织肩负着引领师生凝心铸魂之重任。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可由基层教工党支部与教研室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基于此思路,设计了课程思政要素申报表,创新性制定了党员先行、党支部把关的课程思政审批制度和工作方针。在工作流程上,一线教师对课程思政要素进行设计凝练后填报申报表,指出课程内容与思政要素之间的联系,教研室把关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结合度、党支部把关思政要素高阶性,学院党委进行审批,从而构成课程思政工作实施闭环流程。学院的28字工作方针“课程思政、党员先行、带动群众、支部把关、全面覆盖、树立标杆、争优创优”明晰指出教师党员在课程思政工作中要始终一贯地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全体专业教师思想引领进课堂,在党支部把关下,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树立标杆,发挥榜样力量,促进所有教师高质量建设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建设见成效 紧密结合材料科学本征规律的课程思政分类设计凝练法和党员先行、党支部把关的课程思政审批制度已在西安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实践运行四年,成效显著。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反馈,该方法与制度清晰实用,便于掌握和操作,全面覆盖教师群体,推动了材料专业课程思政的深入实施。材料专业课程思政工作在全校范围首先成为工作标杆。“把关思政要素,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作为学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被推荐上报陕西省教育部门;相关研究成果入选全国高校思政网“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培育成果展示平台”,并在2021年中国材料大会教育论坛以及武汉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交流,获得广泛好评。学生普遍反馈,对材料专业的学习自信心、材料科技报国的热忱之心大大增强。近3年,参加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人数比例提高47.3%,获奖数量提高19.7%。材料与化工学院的育人质量获得了用人单位高度认可,企业回访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满意度由77.5%上升到94.7%。毕业生入职军工企业的人数也大幅提升。 (本文系国家教育部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陕西省第三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成果) (梁艳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