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江县第二民族高级中学组织学生观看“天宫课堂”
|
贵州省从江县第二民族高级中学曾经是一所薄弱学校。为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1月18日,从江县政府部门与重庆二外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委托管理合作办学协议,为从江县第二民族高级中学引进专业管理团队。 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从江实际、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确立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探索构建“663”本真德育体系,即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法治宣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6项德育内容,用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6种育人方式,在高中3年分3个阶段,各有侧重地加以实施,以此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让他们拥有昂扬向上的生命状态。 开拓创新,德育引航培正气 育人先育心。在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的组织下,学校发动教师编写了从江县第二民族高级中学“663”本真德育体系读本,包括《理想信念教育读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生态文明教育读本》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读本、写读后感,做到明事理、辨是非、向善求真,进而实现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学校通过制定《新生入学教育》《学生宿舍区标准化内务》《学生手机管理》等规范,抓实“入学教育”“宿舍内务管理”“学生手机管理”和“国旗下讲话”4个德育项目。同时,学校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每天利用晨读、课间操、晚自习3个时间段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生在教室或操场,手捧书本,站立朗诵,琅琅书声在学校上空回荡。课余时间,很多学生会自发地围坐在一起,用唱歌的方式将党史唱出来。主题音乐党课上,教师将音乐与党课有机融合,以歌串史、以歌叙史,再现党的奋斗历程。 在每周一上午的升旗仪式上,以“国旗下讲话”为主题的德育大课间活动在学校的运动场上准时开展,学生、教师、家长代表以及“五老”等来自校内外的演讲者登上讲台,分享自己对近期或当前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国际国内热点事件、身边重大事件的看法和感悟。 截至目前,“宿舍内务管理”“课间操及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6项德育内容”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和常规管理的亮丽名片,部分已成为学校德育品牌。 家校协同,德育项目显特色 “良好教育环境的打造绝非一日之功。接管之初,管理团队就做出了‘通过大德育,提振学生及家长精气神’的决定。”校长任治奇表示。“663”本真德育体系不仅在教育教学方面发挥作用,还辐射到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校园文化、家校共育等诸多方面,促进学校全方面发展,形成共振效应。 “家校共育中心”社团是学校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而创建的创新性德育项目。家长可以到学校“家校共育中心”社团办理陪读手续,展开为期一天的陪读生活。陪伴学生晨读、与学生共同就餐、到教室听课、观摩大课间活动、填写评价反馈表格,成为陪读家长的重要“功课”。 在从江县第二民族高级中学,要求每名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实际,适当增加德育内容,通过言传身教,春风化雨般进行德育渗透。学校聘请知名学校教授担任学校发展专家,并邀请学校法治副校长、从江县有关部门人员等,针对师生定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交通安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使学校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延伸,使学校德育体系更加健全。 广受好评,德育创新结硕果 “663”本真德育体系的落地实施,促进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3年来,学校学生人数净增加近800人,共青团员人数大幅增加,达到600余人,部分优秀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学生巩固率逐年提升,从60%—70%提升至95%以上;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从70%—80%提升至95%以上。 学校强有力的德育工作,获得了家长的广泛认可。部分家长表示,学生相较于之前有了很大变化,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回家后还会主动承担家务。同时,学校的师资队伍和管理水平也获得了家长的肯定。 此外,学校的影响力也日益提升。贵州省纳雍县雍安育才高级中学、贵州省台江县民族中学、贵州省黎平县第一民族中学、贵州省锦屏县敦寨中学、云南省广南上海新纪元实验学校等10余所县域外学校的100余名教职员工,先后来到从江县第二民族高级中学进行学习,交流德育工作经验。在贵州省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上,由学校领导主讲的“抓好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培植爱党爱国深厚情感”主题讲座,获得贵州省88位参培校长的认可。 学校在2018年、2019年获评从江县教学质量优秀学校,2021年获评从江县教学质量先进学校,2023年获得黔东南州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三等奖,2024年获得黔东南州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一等奖。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以人为本,向善求真”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逐项补齐短板,推进学校德育工作走深走实,挖掘出更多可借鉴、可推广的模式,用实际行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更好地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孙善君 徐春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