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起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中原大学设立的财经学院,2000年由原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学系和国民经济管理系合并,更为现名。经济学科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历史悠久的学科之一,在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学院在理论经济学学科研究生培养全过程高度重视终身学习素养培育,多措并举,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发展、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为代表的全新数字技术,深刻改变了各行各业的运行方式,带来了对个人所学技能的全新需求。在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迭代更新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的背景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深刻认识到,原有的知识学习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持续的学习和技能提升成为保持研究生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形成终身学习意识是应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经济学院要求研究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其认识到学习不再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是伴随他们一生的持续过程,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同时,还要求研究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主动寻求学习机会,持续更新知识和技能,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从而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和社会需求。 经济学院认为,数字经济的本质是信息和知识的快速流动,培养研究生终身学习能力是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所以,经济学院要求研究生能够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以及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的能力,如通过在线课程、网络研讨会和自学平台等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有效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能力,研究生才能打破传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数字经济也强调跨学科学习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迫切要求研究生有能力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机融合,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 数字经济时代,研究生终身学习素养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学校和社会的正确引导与有效组织,也需要研究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加强终身学习教育理论研究 经济学院一直在持续开展对终身学习理论的研究,特别是紧密结合数字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全面总结研究生终身学习素养培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索研究生终身学习素养培育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工具。在明确终身学习素养培育方向的基础上,经济学院研究制定和完善与研究生终身学习素养培育工作相关的举措,为研究生终身学习素养培育工作提供支撑,进而广泛凝聚终身学习的共识。 完善研究生终身学习体系 首先,经济学院坚持推进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不断优化学习平台和体系,将终身学习与正规教育、科普教育有机结合,以数字技术汇聚优质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同时,经济学院还不断努力,把数字化知识与技术转化为研究生自身生活实践的现实工具,满足研究生个性化、选择性需求,为终身学习素养培育提供强大的数字支撑。其次,经济学院持续改进研究生学习评价反馈机制。构建由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反馈机制组成的评价体系,通过奖惩制度、资源配置、公示与整改等手段,使评价结果得到有效运用,不断优化终身学习素养培育服务。 推动研究生形成终身学习意识 经济学院努力推动研究生形成终身学习理念。首先,通过宣传教育活动传递积极的终身学习理念和观念,让研究生认识到终身学习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及应对数字经济时代机遇和挑战的重要性。其次,引导研究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终身学习,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引导和支持,帮助研究生制定学习目标和规划,引导其培养和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最后,经济学院努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学校、学院和学生共同努力,营造鼓励研究生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强调学习的持续性和灵活性,形成终身学习的积极态度,强化研究生终身学习意识。 促进研究生终身学习能力提升 首先,引导研究生在提升信息获取与管理技能上下功夫。经济学院采取多种措施,引导研究生学会高效筛选和管理信息,广泛使用信息检索工具,提高对信息的洞察力,避免盲目学习。其次,促进研究生发展跨领域的学习能力。经济学院引导研究生拓展学习领域,打破学科界限,增强跨领域学习的能力。最后,强化终身学习数字服务意识。经济学院不断创新智能化、体验式的学习场景,为研究生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全过程学习的数字服务,更好满足研究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目标,引导和激励研究生保持提升终身学习能力的动力。 (本文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4年研究生教学教改项目“强思政、牢基础、重特色、宽视野、求创新:理论经济学学科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项目编号:31424310407]阶段性成果) (张鸿武 刘永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