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学院主动融入区域发展,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以“三个调整优化”赋能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全要素保障、全过程引导、全链条协同、全方位满足”的“四全”就业工作模式,不断擦亮学校“好就业、就业好”名片。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 聚焦顶层设计,增强全要素保障 坚持人才培养定位以需求为导向,准确把握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产业需求出发,对接产业结构调整学科专业,对接产业人才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产业能力需求重塑课程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产业适应度。学校面向河南制造业强省战略,对接河南7个产业集群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了机械制造、电力电气、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新能源材料5个专业集群,本科专业与河南省主导和新兴产业契合度83.8%。 不断加强机构建设和队伍配备,设有招生与就业处、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两个正处级单位,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业就业工作人员师生比1∶486,设立了5个院级生涯规划咨询室,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先后修订出台《就业工作考评管理办法》《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工作方案》等,不断夯实就业工作的制度保障。 健全体制机制,强化全过程引导 着力推动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一是抓好专业认知教育,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与职业愿景;二是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就业入职“有本领”;三是深化就业课程改革,实施分专业分级指导,大一重点开展专业认知认同教育,大二、大三实施“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四按就业、参军入伍或升学意愿对学生进行分流,构建多渠道帮扶指导体系,收效显著。 通过走访调查,精准识别就业困难学生,并配备“一对一”帮扶教师,分类施策重点帮扶。一是加强思政教育,开展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大学生村官交流会等,强化典型激励、激发实干品格,引导学生将实现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二是通过学生及家长访谈,了解学生的求职意愿,挖掘校友、行业协会、就业基地、合作企业等就业资源,一人一策、精准帮扶。近两年,学校建立重点群体帮扶台账共计738人,目前已帮扶547人实现就业。 加强协调联动,推进全链条协同 齐抓共管,一是高位部署,成立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挂帅,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人共同参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负责同志亲自部署、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学院领导落实责任、各部门协同推进,“全员参与,带着感情抓就业”的工作机制。二是校院联动,学校层面制定年度就业工作实施方案,职能部门和学院层面从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就业市场开拓与建设以及就业管理与服务三大方面,分工配合高效推进,探索构建“学校总体统筹面+学院自主开拓点”的就业市场建设新模式;严格执行就业工作相关规定,加强就业进展动态监测;每月召开就业工作例会,总结工作进展、分析就业形势、分享经验做法,增强就业服务人员工作本领,提升就业工作的质量和进度。 “招培就”全链条联动,构建以生源信息专业方向为牵引、以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闭环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开展应届毕业生、毕业5年学生跟踪评价,把学生评价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加强招生计划管理调配和专业设置论证调整,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提质增效。 统筹各方需求,提升就业契合度 将拓展岗位数量和提升岗位质量作为工作重心,一是多渠道邀请与严格把关相结合,持续加大校园招聘会组织力度,支持学院开展专场招聘会和宣讲会,整合资源共同把校园招聘会做强、做精、做好;二是通过“访企拓岗”,千方百计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2024年,学校已举办不同类型毕业生供需洽谈会164场,为董事单位、校企合作企业、优秀校友企业等举办专场招聘会35场。 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优势,依托学校联合办学董事会,打造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企业资源库,畅通校企联合育人用人渠道。通过实习实践,使学生充分了解企业需求,使用人单位详细了解学生专业能力和客观诉求,实现实习基地即是就业基地。学校毕业生在董事单位卫华集团、河南天海就业的分别为120人、110人,一大批校友已经成长为合作单位的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 打造集微信服务号、就业信息网等于一体的就业服务云平台,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开辟“信息推送—空中宣讲—直播带岗—线上面试”绿色通道,确保线上屏对屏服务不断线。目前,信息库注册单位4810余家,推送岗位招聘信息1300余条,提供岗位数量近20万个。 (河南工学院党委书记、校长 孙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