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金奖
|
|
自动化专业学生赴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学习
|
2024年7月,“CIQA成立五周年(换届)大会暨高校分类特色发展与质量保障论坛”在广东江门顺利举办。论坛由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主办、五邑大学承办。五邑大学申报的案例“‘三位一体、三层循环、三单整改’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施”获得全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优秀范例一等奖,得到与会专家一致认可。 “越是恢宏的改革蓝图,越需要集体智慧的交汇。”五邑大学党委书记栾天罡在论坛分享经验,“学校坚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专业质量评价运行机制,以质量评估促进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五邑大学致力于建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能力突出、侨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创新组织体系、标准体系、监控体系以及“持续改进”机制,构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专业评价体系,建立面向产出的专业质量评价机制。学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助推本科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三位一体” 力促质量评估“长牙齿” 五邑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随着国家审核评估工作的实施,大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逐渐完善,同时“持续改进”机制需要进一步强化。如何将通过评估发现的质量问题,布局到学校发展规划中加以落实,解决评估与建设脱节的问题,从而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这是五邑大学创新质量治理体系的重要课题。 “反馈机制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质量评价结果的应用效果。”五邑大学相关负责人说,学校创新举措,布局发展规划处与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高教研究所合署办公。发展规划处侧重于谋大局、配资源,评估中心侧重于作评价、促改进,高教研究所侧重于作研究、献计策,质量闭环系统“一头一尾”联动建设,覆盖学校“研究、规划、执行、监督、改进”全过程。 五邑大学创新实施规划、评估、研究“三位一体”的质量监控管理体系,重点解决质量评估问题,改进效力不高、落实不实、提升不快的问题。学校将质量评估问题与学校发展战略和重要实施项目密切关联,与资源配置挂钩,提升质量整改效力,加大问责力度、强化持续改进、促进质量提升。 为推动质量问题持续改进落地落实,五邑大学创新构建“三单整改”制度。学校以质量分析为基础,形成“问题清单”,以督办文件下达“整改清单”和“督查报告单”,有效形成“评估→反馈→整改→再评估”的管理闭环。五邑大学通过“问题清单”的提出、“整改清单”的制定与落实,以及持续改进的督导与评估,解决质量评价“不长牙齿”的问题。 五邑大学要求二级学院实施面向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论证和专业设置论证;深入分析学科专业在本领域产业行业以及区域人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前瞻评估,定准学科专业服务领域,找准专业在人才供给体系中的服务面向,谋求特色发展之路。 这背后是五邑大学改变单一线条的评价模式,创新性构建“三层循环”评价体系。学校以专业循环、学校循环和校外循环为基本框架,制定全方位的评价标准和流程,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和质量管理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专业建设“体检报告” 对症下药除痛点 “激发专业追求卓越的动力,是做好专业评价这一指挥棒的出发点。”五邑大学轨道交通学院交通工程专业负责人发现,随着学校专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专业建设有了更具体的抓手。 目前,五邑大学21个专业获批国家、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占学校本科专业的47.73%。学校专业布局已覆盖区域重点产业,支撑区域创新发展。 五邑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学校立足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特点,聚焦应用型大学一流专业评价,针对专业评价“唯排名、唯奖项、唯指标”等问题,创新评价机制,制定地方应用型大学“一流专业”建设评价指标,将立德树人成效、面向产出专业教育改革、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产教融合机制改革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并开展全过程质量评价。 通过大学生学情调查、一流课程遴选、课程达成度评价等手段,五邑大学识别出部分专业课程建设未能紧跟时代步伐实现迭代优化。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将课程达成度评价等作为专业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近两年,学校每年投入近500万元专项资金,直接用于课程建设与一流课程培育。这一机制的有效运行,显著提升了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整体质量。近年来,学校有40门课程获评国家、省级一流课程,23个项目获评广东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 通过专业评估,五邑大学发现部分专业的实验室与实验平台建设在支撑课程达成度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为解决以上问题,近年来,学校投入近5亿元,打造高水平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综合训练中心,集五邑大学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综合训练中心、江门创客空间、五邑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和江门小微企业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四大功能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学习资源和平台。“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我们致力于培养具备技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五邑大学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进一步真刀实枪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五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与深圳创世纪、海目星、中集集团等1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学院,校企联合研讨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建设课程、联合编写和修订教材,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岗位。 近年来,五邑大学探索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建成智能装备、中集等16个现代产业学院,智能装备产业学院、半导体光电技术产业学院获批广东省示范性产业学院,中集等4个产业学院获批广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学校获批50余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产教深度融合为培育和 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金刚钻” 动力学冲击分析、安全分析……通过深度参与江门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的地铁空调机组仿真分析及安全研究项目,五邑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学生陈沛键及其团队将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企业提出改进意见,提高产品质量。因陈沛键在项目中所展现的专业能力、创新思维及作出的贡献,一毕业就被江门中车录用。 “学生参与到真实项目中,在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在五邑大学相关负责人看来,评价是指挥棒,落脚点是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过专业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2023年,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2305人次,其中获国家奖项886人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131人次,其中获国家奖项19人次。 近年来,五邑大学以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发展需求侧为瞄准镜,校准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的定位点,突出以人才培养质量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化专业服务区域创新发展能力的专业建设成效评价。 依据学科发展调查结果,五邑大学发现部分专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瓶颈问题。教师的科技成果如何服务重点产业?如何打通学科链和产业链“两链”中间的“最后一公里”?“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我们要立足应用,面向区域发展战略,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产学研融合向深拓展。”五邑大学相关负责人说,学校正在按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和产业学院建设,推动形成一个全面覆盖创新技术成果、高效、系统的转移转化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开发一款高效率、流量稳定的进水阀产品,以及产品自动化生产线……”针对江门发布的重大科技项目,五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负责人带队揭榜,基于数字孪生技术,进行高效节能进水阀研制与产线开发,项目总费用1100万元。 (胡静 郝晓曦 黄尊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