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市学院作为西北地区以服务城市发展为鲜明办学目标的高等学校,长期以来始终坚守“培育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积极推动地方文化繁荣发展”的办学宗旨。2024年上半年,兰州城市学院启动了“文化浸润”工程系列活动。该系列活动涵盖了西部非遗成果展示、“民族音乐文化与教育学术”讲座、青年学者学术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发展对话、毕业生晚会等多个板块,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其中,“民族音乐文化与教育学术”讲座邀请到国家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陕北民歌代表人物王向荣,他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向师生展示了陕北民歌的独特艺术魅力,旨在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融合现代科技 丰富文化表达 创新是西北地区优秀音乐文化焕发新生的关键。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将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 新文科的提出,为这一创新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跨学科融合,学校将音乐、文学、历史、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引入西北地区优秀音乐文化的研究和创作中,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也拓宽了文化的传播渠道。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构建西北地区优秀音乐文化数据库和虚拟体验平台,让更多人感受西北音乐的魅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的师生艺术作品展上,学校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艺工结合”,创作出一系列视角独特、主题鲜明的艺术作品,不仅展现了师生的创新思维与专业技能,也映射出学校在拓展艺术与设计领域边界方面的探索。 此外,学校积极探索西北地区优秀音乐文化与现代旅游业、文化产业等领域的融合发展路径。通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品牌,开发音乐文化旅游线路,举办音乐节、音乐会等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和观众关注西北地区优秀音乐文化,推动西北地区优秀音乐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西北地区优秀音乐文化。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培养创新人才 为了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音乐人才,学校构建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将高校、中小学、地方院团等多方力量整合起来,共同为西北地区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学校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开设具有西北特色的音乐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授课,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和学习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同时,学校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开展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此外,学校还积极与地方院团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通过以上举措,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还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学校围绕“多元艺术的碰撞”这一主题,举办了青年学者学术沙龙之艺术单元主题活动。该活动涵盖书法、音乐、舞蹈、陶艺等多种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师生对甘肃地域文化的认知,更在艺术的多元交融中激发了师生的文化创新与自觉,进一步增强其文化自信。此外,学校还积极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音乐学院学生深入乡村,以文艺演出的形式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同时在与当地中小学的合作过程中,通过演出与讲座的形式,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更多青少年心中。 兰州城市学院高度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文化浸润”活动,加深了广大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与热爱。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具备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西北地区的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构建文化生态系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校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文化生态系统,让传统音乐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芒。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不仅注重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还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在新文科的推动下,学校将继续致力于让西北地区优秀音乐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生,为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民族团结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西北地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保护的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XMZ029]和兰州城市学院“艾黎学科建设计划”阶段性成果) (刘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