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以化学教师教育为特色,应用化学、材料化学互为支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拥有化学(师范)、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4个本科专业,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学科教学(化学)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省首批通过国家教育部门二级认证师范专业。材料化学、应用化学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是省级优秀重点学科,化学学科硕士点是省级示范性硕士点。学院坚持党的领导,将党建融入育人体系,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在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应用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结合赣南地区科技资源特色,紧扣STEM教育理念,创新第二课堂改革,开展新时代工程思维下的师范生人才培养改革,积极探索优化化学类各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重能力,优模式 学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实践创新能力为驱动”育人理念,深化化学类人才“三三三、全程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三三三”中第一个“三”是指学院通过毕业论文、专业课程和核心技能综合训练与考核、创新创业活动三个能力模块,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第二个“三”是指辅以三个层次的训练,通过基础知识训练,使学生掌握化学类专业基础技能;通过课程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专业实践能力;通过课外综合素质拓展训练,使学生提高专业能力。第三个“三”是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无缝对接。第一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形式开展的化学类专业理论课、实验课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指在校园里开展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第三课堂是指在校园外开展的调查研究、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活动。 “全程化”是指坚持实践创新能力培育全程化,系统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制定化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分年级、分阶段有侧重地安排学生学习训练。 重教改,提质量 学院积极采用智慧教学工具,如雨课堂、学习通等,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教育需求,近年来,完成省级以上教改课题10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化学师范人才培养”“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获高等教育类省级一等奖,“素养为本的化学学科育人探索”获基础教育类省级二等奖。建设一批核心一流课程,“结构化学”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物理化学”“无机化学”获批省级一流线下课程,“有机化学”获批省级一流线上线下课程,“物理化学实验”获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评化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等3个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获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主编出版《无机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化学教育研究方法与案例》等校本教材10部。 搭平台,强育人 建有竹纤维复合材料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合成药物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竹基新材料与物质转化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校功能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科研平台,新型农药研发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1个。拥有国家杰青1人、国家优青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等省级以上各类人才40余人。围绕化学类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地方特色,形成了一批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的高质量学术成果,获评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奖励多项。学院实施实验室开放制度,为学生承担开放课题、创新训练项目以及竞赛训练提供条件,加强科研反哺教学,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 建联盟,助合作 学院打造行业人才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与中学、企业对接,建立了一批专业实践基地,加强了顶岗实习与常规实习。通过专业建设研讨会、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协同制定化学类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学校省级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对中学化学教师进行培训,聘请团队优秀教师为中学教师提供职后发展教育,同时选聘优秀行业人才为团队兼职教师,加强产教融合特色培养,为学生培养提供指导,实现教师互聘;强化顶岗实习,加强建设常规实习,全面落实专业实践“双导师制”。 赣南师范大学化学类人才高素质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等各类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毕业生就业及考研率稳居学校前列,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本文受赣南师范大学“协同提质计划”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专项课题资助) (张世勇 李亿保 饶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