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8 星期五
文化育人 活态传承 服务地方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将大运河文化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

  大运河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处沧州大运河畔、以水建校、水电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河北水利电力学院一直秉承“根植沧州、面向河北、辐射全国、服务水电”的办学服务定位,为社会培养了6万余名水利电力等行业人才。如今,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主动服务大运河文化研究和传承,积极探索构建大运河文化全过程人才培养体系,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服务地方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在水利工程保护、水源调配、生态环境修复与涵养、文化产业与社会发展等方面为沧州市开展大运河保护与文化传播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

  构建“通识—专业—综合实践”

  进阶式课程体系

  将大运河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面向全校设立公共选修课“大运河概论”,编印校本教材《大运河知识读本》(也将其作为科普读物),全面介绍大运河在河道、水利工程、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和未来规划,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专业课程,并作为新生入校第一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大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助推大运河文化和水利精神的传播与传承;为体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学校与河北省南运河河务中心、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部门、沧州大运河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共建“大运河畔的实践教学”,将大运河及其文化内涵纳入学生毕业论文和实习实践环节。例如,在河北省南运河河务中心捷地闸所、沧州水利文化展示馆等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大学生美育基地,安排水利类学生前往捷地分洪闸、南排河穿运倒虹吸工程、周官屯水利穿运枢纽等水利工程现场进行实习实践,让学生实地了解大运河水利工程、感受大运河工程科技文化;此外,学校还围绕大运河文化组织开展学科竞赛,如举办大运河科技文化节暨蓝桥杯校内选拔赛,学生作品《中国大运河》分别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一等奖和第14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华北赛区特等奖;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大运河水利工程特点和文化内涵,积极申报与大运河相关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近两年立项与大运河相关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项(国家级别3项、省级6项),获得国家级别奖励2项、省级奖励2项。学生从大一到大四,从通识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到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创新创业,最后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学校将大运河水利工程案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真切领略中国水利文化的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汇聚大运河高层次专家团队

  为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建言献策

  2020年以来,学校积极搭建大运河产学研平台,汇聚京津冀及国内外研究学者100余名,研究领域涉及水利类、生态环境、土木类、交通类、遥感、测绘、计算机、数字传媒、文化旅游、经济、历史、产业经济以及社会管理等多个方向,为河北省特别是沧州市大运河发展建言献策、宣传发声。2023年,学校与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题研讨会”;2021年、2023年,学校主办“北方最美运河”文化论坛及交流活动,邀请王浩、刘永定、宫辉力等知名院士以及水利部门海河水利委员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团队共话运河发展,围绕“中国大运河发展基本脉络及水利工程”“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思路及运河文化传承”“运河文献的挖掘与整理”“世界遗产运河”等主题举办报告会,开展实地观摩和考察活动,为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建言献策。以上活动吸引线上线下1.2万余人参加,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

  集中攻关大运河相关研究

  获批河北省人才强冀工程重点项目

  学校整合中青年教师研究力量,先后建立“遥感与智慧水利科研创新团队”和“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科研创新团队”,集中攻关大运河相关研究,主要方向包括水利工程价值、大运河生态环境与价值、大运河人文底蕴与社会价值、大运河文化带与区域发展协调途径等。2021年4月,学校申报的“大运河研究人才聚集与培养基地建设项目”获得河北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立项批复。经过一年的有力推进,学校在大运河研究人才聚集、人才培养基地孵化、持续推进校地合作、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项目成果荣获河北省人才强冀工程2021年度优秀项目二等奖。2022年3月,该项目再次获批立项,持续在大运河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传承利用等方面扎实推进、深化落实。近3年来,学校共立项省级、市厅级、校级各类科研和教改项目50余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0余篇,获批纳米改性生物载体等发明专利4项,获得“数字运河创享平台系统V1.0”等软件著作权2项。

  积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持续开展大运河文化科普宣传活动

  在教育教学、实习实践和科学研究等多项工作的合力推动下,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大运河文化进校园”活动,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结合学生“第二课堂”,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科普活动中,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大运河科技文化节、大运河知识竞赛、“大运河杯”拔河比赛、“智者乐水”师生学术沙龙等,受到多家权威媒体的关注报道,形成了校园文化特色品牌。基于以上创新案例,学校获得河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此外,学校组织的“寻迹漕运文化,感受运河之美”科普活动,荣获“2023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2023年河北省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称号,学校获评“2023年河北省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2024年,学校组织水利工程系师生和沧州市上海路小学师生代表100余人“结对”参观了南排河穿运倒虹吸工程和沧州水利文化展示馆,向他们讲解沧州水利发展历史,感受我国水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成果,坚定文化自信。在广泛开展校园活动的同时,水利工程系教师还走出校门,面向全社会积极宣讲大运河文化。例如,水利工程系教师在2023年沧州市举办的“中国航海日”活动周“航海文化论坛”上作“文化的作用:沧州运河发展与展望”主题报告,在2023年大运河研学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上作“沧州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题报告,在2024年首都图书馆和沧州市图书馆举办的“大运河文化阅读行”主题活动中作“非遗里的沧州”主题报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校地合作水平

  学校充分发挥在水利行业的传统优势,积极对接河北省特别是沧州市有关部门,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如参与《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草案)》立法调研、沧州市大运河文化产业具体落实、沧州市大运河科普读物编写等工作,以及为沧州市“非遗之城”建设建言献策等。近3年来,学校先后与沧州市东光县、沧县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为东光县谢家坝水利工程提供三维建模、流—固力学模拟研究方法。水利工程系教师参与开展大运河湾公园、百狮园生态修复区无人机航测和三维数据分析,与肖家楼管理部门合作开展南排河穿运倒虹吸工程沉降及位移监测工作,助力开展大运河结构形态、生态资源环境改造优化等工作。学校还积极参与沧州市新华区王希鲁闸所水利科普研学基地方案设计论证工作,为大运河水工遗存的文化历史价值挖掘工作、水利工程的科普教育、大运河沿岸美丽乡村建设等提供智力支持,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作为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党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的重要论述,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结合河北省尤其是沧州市大运河文化特征,通过创新举措、培育项目、优化产出等方式,将大运河文化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服务地方等方面构建出具有“水院”特色的大运河文化教育实践体系,大运河研究人才聚集效应日渐显现,大运河校园人才培养基地全面孵化,以大运河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大运河文化育人效能不断凸显,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及以水利文化育人探索了新途径。

  未来,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进一步优化大运河相关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探索将大运河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继续加大大运河科研投入力度,依托平台优势持续整合大运河文化资源,不断深化对大运河文化价值的挖掘与研究,打通大运河文化传承、思政育人、服务社会全链条,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奏响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的“水院”强音,助力大运河成为赓续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展示河北尤其是沧州形象的亮丽名片。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资助课题项目“大运河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303013]阶段性成果)

  (王凤春 周真 王滨)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8文化育人 活态传承 服务地方 王凤春 周真 王滨2024-10-18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将大运河文化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作 2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