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课程周刊·课程教学
2024-10-18 星期五
厦门理工学院
贴近产业服务地方 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近日,厦门理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宇荣获第28届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从全国众多知名企业时装设计师和高校同行中脱颖而出,专业实力获得业界和学界的广泛认可。这也是他所在的学校——厦门理工学院多年来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在贴近产业、服务地方过程中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结出的硕果之一。

  厦门理工学院与厦门经济特区同日诞生、同步发展。建校43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遵循“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培养急需人才”的办学目标,培养了12万余名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创业潜质的优秀人才。

  瞄准差异化,科学谋划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近年来,作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A类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的厦门理工学院一直在思考如何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厦门理工学院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勇毅前行,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制定并实施“主动服务厦门发展年”“服务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理工行动年”等行动计划,整合现有的人才、学科、科研资源,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方面,积极发挥应用型高校的支撑作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瞄准“双碳”目标以及“无废城市”等领域,做强环境工程、水务工程、材料科学、光电信息等专业,谋划布局应对气候变化、碳经济研究、清洁能源与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专业,加强环境生态、绿色能源等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新增智能制造工程、环境生态工程、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等10余个专业,紧贴厦门“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建设之需;同时,动态调整与社会产业需求不够契合的专业招生计划。

  在专业设置上,厦门理工学院的58个本科专业全部紧密对接厦门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紧扣福建省“四大经济”建设和厦门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面向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材料能源、生态环境、智慧建造、海洋工程、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产业的特色专业集群,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学校大力推进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和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目前,学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数已接近2500名。2011年,学校获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学校瞄准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新需求,加强内涵建设,2018年正式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1年,学校获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培育项目建设高校。

  瞄准科技创新,塑造服务产业新动能新优势

  厦门市专精特新十强企业涉及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厦门理工学院将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作为教育与科研的方向,坚持培育优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人才等优势,积极主动与人工智能、新一代半导体、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加大与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企业的合作力度,加强有组织科研,努力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水平。

  2024年3月,厦门通耐钨钢有限公司与厦门理工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下世代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双方致力于半导体器件和新一代半导体外延设备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此次校企合作,项目总投入超2000万元。

  “与‘双一流’高校相比,我们在芯片设计和基础研究方面没有优势,但我们在芯片制造工艺方面大有可为。”厦门理工学院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连水养介绍,攻克芯片等“卡脖子”技术,在具体制造工艺上同样要付出很大努力。

  早在2016年,厦门理工学院就专门成立了微电子学院。微电子学院与联芯集成电路制造(厦门)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联合共建,侧重培养集成电路产业一线急需的集成电路制造、设备维护、生产管理、PCB(印制电路板)设计、系统(产品)测试等产业一线工程师。目前,学校设置了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新专业,拥有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电路制造两大专业方向,设置了半导体材料、工艺制备等系列特色专业模块和研究方向。

  学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员王大寒教授团队领衔的“病理AI辅助诊断平台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病理诊断领域,通过远程会诊等功能,提高了诊断效率,缓解了病理医生短缺的问题。该项目荣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瞄准“双师双能”,高素质师资培育优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有一支高素质应用型师资队伍。在厦门理工学院,很多教师主动“走出去”,到企业实践锻炼。他们将眼光瞄向企业需求,瞄向产业技术前沿,在服务生产管理一线中练就真本事。

  厦门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兼技术战略总工程师陈建成介绍说,厦门理工学院服务产业有个很实用的方法:企业的项目是学生的作业,也是学生的实习项目,还是研究生的课题,大学教师通过这些项目为企业解决难题。

  引导教师穿梭在大学和企业之间,努力使大学成为企业研发中心,这是厦门理工学院一直以来倡导的方向。学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博士王驰明最近忙于实施厦门智能船舶与智慧海洋项目。他认为,现在各行业都在向智能化发展,需要像厦门理工学院这样盯着产业需求办学的特色院校。

  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要求,学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与企业的密切联系,特别是与各行业的头部企业协同育人,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促进就业创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前不久,厦门理工学院与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轨道交通集团”)联合开展的协同育人项目“地新引力培育计划”第三届“轨道班”开班仪式顺利举行,20名学生成为厦门轨道交通集团的实习生。这些学生入选后签订三方协议,毕业后可优先选择在厦门轨道交通集团就业。“轨道班”至今已招收3届学生共113名,已有75名学生留任就业。

  学校与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宸鸿科技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开设“宸鸿新干计划(宸鸿新干班)”。入选该计划的学生需签订三方协议,同时具备学生和准员工(学徒)双重身份。从2016年到2022年,校企双方累计合作培养140名学生,其中55名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留在宸鸿科技集团。

  除了“订单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专班”模式,厦门理工学院将校企协同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方面,学校与行业协会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适度提升学生实习实践的比重,并设置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模块。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方面,学校与企业共建本科生实习实训基地380多个,其中包含与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等共建的国家级别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

  瞄准产业需求,在服务地方中做强应用型科研

  厦门理工学院除了在育人方面持续发力,在科研创新和服务地方上同样表现亮眼。

  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谢安的“高端多层柔性电路板卷对卷生产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围绕柔性电路板产业中的瓶颈问题,经多年产学研联合攻关,在多层柔性电路板卷对卷生产制造盲孔填孔镀铜、精密钻孔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成果,掌握了柔性电路板卷对卷生产制造关键技术,实现了产品的性能提升和技术升级,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该项目获得2023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1项、美国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这项技术已经在厦门弘信电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应用并实现产业化。

  学校强化有组织科研,创新工作落实“四个面向”要求,践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建有6个福建省重点实验室、2个福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福建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福建省社会科研基地等各类科研创新平台65个,有福建省科研创新团队6个。

  学校制定并实施《服务厦门行动计划》和《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行动纲要》,主动对接厦门市政府部门和各行业龙头企业,全方位融入服务厦门建设进程。近3年,学校共完成科技成果转化800余项,成果转移转化金额超1.2亿元,累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开展联合攻关1200余项。

  学校强化推动应用型科研,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研究生。例如,学校电气类研究生的培养坚持“三链融通”理念,即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与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学生的毕业课题紧密围绕行业产业需求,涵盖全产业链中的理论、设计、生产、运维等关键环节。导师团队依托厦门市高端电力装备及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承担222项企业委托研发项目,合同金额达4668万元。

  近5年来,学校科研成果丰硕,先后承担国家级别项目、省市级重大重点项目1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5项,到账科研经费5.19亿元,其中横向科研经费3.66亿元,占比70.6%。现有授权发明专利1165件,发表“三类高质量论文”1587篇。

  学校党委书记林进川表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波澜壮阔。在这百舸争流的时代,厦门理工学院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不断激发办学活力,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厦理工新篇章!”(唐红波 曾妙龄)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课程教学 06贴近产业服务地方 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唐红波 曾妙龄2024-10-18 厦门理工学院 2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