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课程周刊·课程教学
2024-10-18 星期五
如何建构思维生长课堂

  从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不难看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已成为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指向。思维能力本身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建构思维生长课堂,着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思维过程的现象较为普遍。我们过于重视答案正确与否,但学生是如何思考、如何得到答案的这一过程被忽视了。思维必然是带有个性的、有思考过程的,不同的想法是重要的教学生成资源,更是思维训练最重要的资源。如果在教学中形成标准答案一统课堂的局面,学生没有经历结合不同答案进行对比、分析、感悟的过程,就难以习得方法。如果教师不重视思维过程,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少了,这样的学习状态时间久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自然就会下降。

  建构思维生长课堂,应以体验思维过程为课堂教学核心,以“尝试—生成—迁移”为基本教学流程,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引领学生思维向高阶发展。例如六年级数学《负数》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发现问题:温度的零上零下、电梯的地上地下,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有哪些共性特点?用数学的方式应该怎样表示?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设想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用图画、文字、符号等表示都可以,只要能解决问题、方法有道理,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肯定。随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与自我、教师、同学对话,通过操作、讨论、修正等多种活动,探索各种表示方法的共同意义,从数学思维的角度探讨哪种方法更科学。学生经历问题解决过程,生成负数的概念和表达方法。接下来,学生将负数的概念进行迁移应用:当身高以160厘米为标准,那么162厘米、158厘米应该怎样记录?学生认识到标准也可以变化,标准变化了,数的意义也随之变化,于是学生对负数的认识得以巩固、加深、拓展。

  教师在教学中应尝试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尝试”是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生成”是学生思维生长和知识建构的主要过程,以推论、理解、概括为主要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迁移”是将获得的新认识在新情境中加以应用,既是巩固新认识,又是对新认识的检验,完成新经验的积累,这主要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经历三阶段的学习,学生体验完整的解决问题思维过程,三阶段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学生的思维在其中螺旋上升、不断生长。

  推动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需要教师将思考过程设计为学生学习的环节,运用追问等策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深度学习就在不知不觉中真实发生。

  比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中描写鸟,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对于“喙”这个字,有教师在备课时提出一个颇有深度的问题:课文中指鸟的嘴,为什么用“喙”而不用“嘴”呢?因为字典上对“喙”的解释是鸟兽的嘴。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比较:一是嘴和喙的联系,喙是动物的嘴上颌和下颌骨质在进化中发生了变异,变成了突出的角质部分;二是喙和嘴的区别,两者结构、功能发生了变化,嘴有上唇和下唇,而喙没有,直接就是角质的部分,功能亦随之变化。这样比较之后学生就明白了,形容鸟的嘴用“喙”才准确。教师可进一步追问:字典上对“喙”的解释是鸟兽的嘴,这说明兽的嘴也有用“喙”来形容的,那么这种兽是什么呢?通过查阅资料,学生知道鸭嘴兽是哺乳动物,它的嘴也是用“喙”来形容的。经过这样的追问、比较、概括,学生对“喙”字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了。

  总之,思维生长课堂的建构要以思维发展为目标,突出学生体验思维的过程,综合影响思维的各种因素,包括师生行为、学习环境、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共同营造促进学生思维生长的土壤,其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同等重要。

  (作者单位系济南市甸柳第一小学)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课程教学 06如何建构思维生长课堂 杨兴永2024-10-18 2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