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课程周刊·课程教学
2024-10-18 星期五
小瓦当点亮文化传承的星火
  图为北京市东城区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拓印瓦当。

  张霈葭 摄

  瓦当,又称“瓦头”,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的筒瓦前端的遮挡。它具有保护木制屋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瓦当融合了绘画、雕刻、书法和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屋檐上的艺术品。瓦当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新学期,我们决定带领三年级的学生们走进瓦当的神秘世界。当教师在课堂上将瓦当的图片展现在学生们眼前时,他们眼中充满好奇,大脑不停地搜索记忆:“好像在胡同里见过”“天坛公园的围墙上也有”“好多古建筑的屋檐上都有吧”……对这个近在身边却没在意过、更不了解的物件,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气氛烘托到了,教师便借助教学课件声情并茂地讲起瓦当的起源、发展,以及它在古代建筑中的重要作用。为让学生们有更真切的感受,教师拿出了自己多年来费尽心力搜集来的瓦当实物。学生们小心翼翼地传看,轻柔地抚摸着那精美的纹路,仿佛是在触摸一段古老而又神秘的历史。

  体验拓印瓦当

  为了让学生对瓦当有更深切的了解,教师设计了宣纸拓印瓦当的体验环节。教师先示范,在瓦当上面铺好宣纸,用喷壶喷水雾,用刷子拍打宣纸,用拓包蘸墨,然后用合适的力度在宣纸上拓印。教师示范时,学生目不转睛,神情专注得如同雕塑,动手体验时,又兴奋得像欢快的小鸟。“老师,我拓印出来啦!”一个学生兴奋地大喊,高高举起他的作品向大家展示。其他学生纷纷投来关注的目光,然后更加努力地投入自己的拓印当中。操作还是有难度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拓印出完整瓦当拓片的。历经一次次失败,学生们总结问题然后改正,最终都拓印出了满意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学到了技能,更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迷人的魅力,也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

  动手制作瓦当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们动手用彩泥和陶泥做瓦当。教师先给学生们展示了一些风格各异的瓦当图片,让他们从中汲取灵感,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瓦当。他们的小手忙碌地揉捏着彩泥和陶泥,有的做出了娇艳的花朵,有的做出了可爱的小动物,还有的做出了抽象的令人惊叹的图案。经过努力,学生们的作品纷纷出炉。看着那些形态各异、充满创意的瓦当,教师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成就感。

  一枚小瓦当,让学生们变得更加专注、更有耐心了。动手制作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手工艺术的浓厚兴趣。

  探究背后故事

  随着活动的推进,教师开始引导学生们深入探究瓦当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教师布置了相关家庭作业,让学生利用休息日去图书馆或博物馆查阅瓦当书籍,继续搜集瓦当资料,尤其是对瓦面上的图案,要做更深入的了解。

  瓦当上的各种图案有不同的寓意。“同学们,这些图案可不单单只是好看,它们还蕴含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祝福。” 在参观考古博物馆聆听讲解员生动有趣的讲述后,学生们不禁感叹:“原来瓦当还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呀!”

  回到学校,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讲瓦当故事”活动,通过讲故事,加深他们对瓦当文化的理解。学生小红娓娓道来:“‘汉并天下’瓦当是为纪念楚汉战争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这个历史事件的,这枚瓦当就像汉朝的一张名片,向世界展示着汉朝的强大和统一。”学生们通过讲故事、听故事,不仅加深了对瓦当的了解,更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深深吸引。

  以瓦当为主题的活动接近尾声,师生们在校内举办了一场“小小瓦当作品展”。学生们骄傲地向家长和其他年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信而又灿烂的笑容。“看,这是我做的瓦当!它背后是我自己的故事……”一位学生向家长介绍。小小瓦当见证了学生们的成长与进步。他们从对瓦当一无所知,到能够熟练地进行拓印、制作瓦当,再到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敬畏之情。

  这段教学历程说明,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们的品德,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为有文化自信、有责任感的时代新人。一枚小小的瓦当,在校园里点亮了文化传承的星星之火。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东城区小学活动课中心)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课程教学 06小瓦当点亮文化传承的星火 杜莉娜 沙茜2024-10-18 2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