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宝贵资源。视觉中国 供图
回顾人类历史,先进技术的掌握和高端产业的崛起一直是工业强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人才是创造知识和技术并将其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枢纽。当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各国纷纷加大对高层次科研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的争夺和培养,力求在未来的科技和产业竞赛中占据制高点。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发布的2023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lobal Tal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GTCI)对134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才竞争力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欧洲发达国家在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全球前25名中,欧洲发达国家占据了17个席位,其中,瑞士、丹麦、荷兰、芬兰、挪威、瑞典和德国等国家表现尤为突出。这些欧洲发达国家通过有机结合行政手段和市场化机制,成功构建了人才高地,奠定了在全球人才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1
欧洲一体化为人才高地建设奠定基础
欧洲一体化为欧洲发达国家打造人才高地奠定了基础,不仅在政策协调和资源共享上取得显著成效,还通过区域整合和国际合作,扩大了欧洲发达国家的全球影响力。
首先,欧盟的自由流动政策为成员国之间劳动力和知识的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显著增强了人才的跨国流动性。这一政策使得人才能够更加灵活地选择工作和生活地点,优化了劳动力市场的配置和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形成了一个广泛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根据欧盟统计局的调查,自由流动政策实施以来,高技能人才在欧盟内部的跨国流动显著增加,尤其是在科技、工程和医学等领域。瑞士作为非欧盟国家,因其参与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和欧盟签署的双边协议,也得以享受人员自由流动的益处。2022年,瑞士吸引了约19.05万名来自德国、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的人员迁入,其中许多为高技能劳动力。高技能劳动力的跨国流动不仅促进了技术创新,还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例如,瑞士的制药和生命科学行业得益于人才跨国流动,达到了全球领先的研发水平。
其次,欧盟通过设立欧洲高等教育区和欧洲研究区,大幅提升了对全球顶尖人才的吸引力。“伊拉斯谟+”计划和“地平线”计划等项目为学术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广泛的跨国合作机会,推动了科学发现和人才流动。“伊拉斯谟+”计划自启动以来,共为超过1500万名学生、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交流机会和资金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欧盟内部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地平线2020”计划期间,欧盟在2014年至2020年投入了770.28亿欧元,资助了2.5万多个跨国研究项目,吸引了来自全球的15万名研究人员。这些计划不仅推动了科学发现,还巩固了欧洲在全球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地位。2024年3月,欧盟委员会推出了欧洲学位计划,进一步破除了大学开设联合学位项目的法律和行政障碍。
再次,欧盟法律和政策协调统一,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劳动力市场监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为高技能人才的跨国流动提供了便利。例如,欧洲资历框架(EQF)促进了欧盟成员国之间学历和职业资格的对照和互认,减少了高技能人才跨国流动的制度性障碍。EQF的推行使得欧盟成员国的学历和职业资格具有可比性,进而为跨国就业和人才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欧盟“蓝卡计划”专门吸引高学历和高技能人才移民。该计划为来自非欧盟国家的高技能工作者提供了在欧盟成员国工作的机会,并赋予其长期居留权。据统计,自“蓝卡计划”实施以来,欧盟吸引了数万名高技能人才,填补了技术和专业技能领域的人才缺口,有效推动了欧盟成员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最后,欧洲一体化不仅在经济和教育层面取得重要进展,还提升了欧洲国家的整体生活质量,有利于进一步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欧盟通过政策协调和发展基金支持,提高了成员国的社会保障、医疗保健、教育和住房等公共服务水平。例如,荷兰在全球“最佳工作和生活地点”排名中名列前茅,其优质的社会福利体系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吸引了大量国际高端人才。
2
以政策和服务增强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
瑞士、丹麦、荷兰、芬兰、挪威、瑞典和德国等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增强了对全球顶尖人才的吸引力。这些国家不仅积极吸引国际学生,促进其在当地就业,还通过全球宣传策略、高端招聘网络、简化签证和居留手续、完善薪酬福利制度,提升了人才的归属感和留任率。
首先,在全球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些欧洲发达国家凭借相对优质的教育体系、文化底蕴和经济实力,持续吸引大量国际学生,为本国劳动力市场注入新鲜血液。德国、爱尔兰、瑞士、荷兰和芬兰等国家实施国际教育战略,通过提供奖学金、改革课程设置等措施,扩大国际学生招生规模,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例如,德国通过“国际人才校园计划”推动大学与商业界合作,提升国际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瑞士大学与本地企业合作,提供更多实习和工作机会,使学生在读书期间就能与就业市场接轨,从而大大提高了国际学生的就业率。
其次,欧洲发达国家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和平台,广泛宣传其优势和职位机会,以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瑞士的Swissinfo国际平台利用10种语言介绍瑞士的科研环境、工作条件和生活福利,显著提升了国际人才对瑞士的认知度。芬兰的“人才激励计划”(Talent Boost Program)通过宣传推广芬兰的文化和社会福利,进一步增强了芬兰对国际专家和国际学生的吸引力。此外,欧洲各国还积极建立全球招聘网络,例如芬兰的“工作在芬兰”平台(Work in Finland)和丹麦的人才服务项目(如“Talent to Denmark”),通过集中发布职位信息的服务,支持高素质国际劳动力的引进和留用。同时,这些国家也致力于营造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以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国际人才。
再次,欧洲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了简化签证和居留许可程序、降低签证门槛等措施。例如,挪威于2023年启动“数字钱包计划”,帮助申请者将自己的资历文件存储在一个数字平台上,从而简化了签证和移民申请流程,减少了签证和移民的处理时间。德国于2023年颁布《技术移民法》,通过“蓝卡”改革,降低了薪资门槛,扩大了劳动力市场的开放范围,并降低了信息通信技术领域专家的准入条件,使高技能人才的引进更加高效。丹麦推出了新的电子居留许可系统,使居留申请流程更加便捷高效。
最后,欧洲发达国家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全面的社会保障、灵活的工作条件和家属安置等支持。例如,瑞士提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薪酬,人才流失率较低。在德国和荷兰等国家,引进人才的配偶和家属能够获得“同等就业”机会,这些国家还会为其提供语言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德国的“在德国”服务平台(Make it in Germany),为海外人才提供关于工作、学习和职业培训的信息,帮助他们顺利融入当地文化和社会环境。瑞典通过实施工作与生活平衡政策,保障国际人才拥有灵活的工作时间。同时,其涵盖家属的健康福利政策,进一步增强了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3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以发挥人才优势
欧洲发达国家通过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系统,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优势。这些国家在研发投入、研究机构建设和国际化研究环境营造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为人才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首先,欧洲发达国家通过政策创新和资金投入,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例如,德国的《高科技战略2025》和瑞士的“瑞士创新战略”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瑞士的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在全球名列前茅。瑞士联邦及各州政府为支持创新提供了专项资金,并允许企业将部分研发费用从企业所得税中抵扣,进一步鼓励企业的研发活动。重视智力投资和科技创新,使得瑞士在全球众多研究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当前,在全球10个尖端技术领域中,瑞士在7个领域的增长率位居前列。德国2021年的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2023年,德国推出了《研究和创新的未来战略》,目标是到2025年将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3.5%。
其次,欧洲发达国家投资建设了先进的科研基础设施,支持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高性能计算机、先进实验室和数据中心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持,推动了大规模数据分析和复杂模拟实验的实施。例如,法国与瑞士交界处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是全球最大的粒子物理研究中心,目前拥有来自110多个国家的1.7万多名物理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致力于基础物理研究。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是国际领先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提供先进的科研设施和国际化的工作环境,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据统计,外籍人才占比方面,瑞士保罗·谢尔研究所达到47%,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为26.6%,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高达54.9%(包括外籍博士研究生和访问科学家)。
再次,为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欧洲发达国家积极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德国的“高科技孵化器”和瑞士的“创新园区”,为初创企业提供研发设施、资金支持和市场进入渠道。荷兰的“高科技联合体”和芬兰的“技术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整合学术资源和企业需求,推动科技成果的落地和应用,形成了有效的创新链条。通过这些联合体,企业和学术界的人才能够紧密合作,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市场应用,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4
构建高水平教育体系以培养卓越人才
欧洲发达国家在研究型大学与应用科学大学的分工协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化设计,形成了一个多样化且灵活的教育生态系统,满足了不同层次和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首先,双元制培养体系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多种实习和实践机会,使其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掌握职业技能,不仅有效地降低了青年失业率,还为企业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确保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例如,在瑞士,约有2/3的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教育,他们能够在企业与学校之间交替学习,既获得理论知识,又积累实践经验。企业、学校、政府共同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确保培训内容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此外,瑞士的国家资格框架确保不同教育阶段相衔接,使学生可以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自由转换,大大提高了教育系统的适应性。
其次,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满足了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以德国为例,德国的研究型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分别侧重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前者培养学术型人才,后者专注于技术应用和实践导向的教育。研究型大学与应用科学大学分工协作,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选择路径,也为各类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了多层次的人才支持。瑞士的高等教育系统由12所研究型大学和9所应用科学大学组成,研究型大学专注于基础研究,培养学术和科研人才,而应用科学大学则注重实践导向,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最后,产教融合是欧洲发达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许多欧洲高校与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共同开发课程、参与研究项目,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例如,荷兰的高等教育机构广泛推行产学合作模式,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职场需求。芬兰则通过教育体系与科技产业的紧密联系,形成了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经济模式。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背景下,各国要想增强全球竞争力、确立全球产业中心地位,必须重视全球高端人才资源的聚集和高效配置。只有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通过政策引领、制度创新、服务优化和创新生态营造,培养、吸引并留住高端创新型人才,才能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作者单位系上海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