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托管机构俗称“小饭桌”,一直是双职工家庭解决孩子放学后家长下班前“管理真空期”的重要途径。然而,近期有媒体在多地采访发现,当前一些地方的“小饭桌”存在消防、健康等安全隐患。 相对于学校提供的课后延时服务,这些校外托管机构的服务内容更加多样、时间上也更灵活。有家长就指出,“孩子既有人看管,还能写写作业、学点才艺,除了钱包受伤,其他都好”。这是不少家长青睐于“小饭桌”的原因。应该说,它们满足了家长对于孩子课后托管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但是,校外托管毕竟事关孩子的安全,不能任由“小饭桌”脱离在规范管理之外。从调查看,消防安全存在隐患、卫生安全缺乏保障、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现象,在校外托管机构中比较普遍,甚至一些“小饭桌”属于无证经营,完全处于“地下化”运营的状态。这种现状的确需要正视。 这就需要围绕“小饭桌”的经营特点,完善专门的治理体系。有基层干部就指出,“小饭桌”涉及接送、看护、餐饮等多个业务,对应着消防、公安、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由相应的职能部门对具体业务进行监管,职能过于分散,因此,需要强化部门协同,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此外,该行业既然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且家长有实际需要,或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标准,给相关部门开展规范治理和家长选择机构提供更精准的参考。像人均活动面积、人员配置等,是否可以有量化的指标?同时,相关部门也可以考虑对“小饭桌”的合规经营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发布“白名单”的方式引导家长看证选“小饭桌”。当然,鼓励更多的社区开设公益性托管班,也是一种促进行业服务水平提升的现实思路。 本质上,“小饭桌”是市场围绕家长在孩子课后托管服务上的现实需求,所自发形成的一种服务方式,体现了市场的创造性。社会也乐见这一行业能够规范、健康发展,但前提是配套的管理规范也要跟上。各地和相关部门不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帮助“小饭桌”阳光化、规范化发展,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