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海天学校(以下简称“海天学校”)在创办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教师在教师基本功大赛、教育教学创新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这背后的原因,除了学校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外,还得益于工作室的建立和推行。 近年来,海天学校持续锻造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团队,以“头雁”领航,打造优教“雁阵”。其中,学校教师、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王小玲带领工作室,通过构建“学—研—用—展”的学习型共同体,为班主任提供多元的支持与指导,让班主任在工作室中得到工作方法的指导,在实现自我成长的同时,促进团队共同成长。 基于自我调控,追求自我超越 “有今天的成果,得益于工作室的激励和引领。”海天学校教师、工作室成员黄清燕跟随着工作室的成长路径,每一期阅读活动都主动分享心得并撰写推文,经过3年多的积累,在多家期刊上发表了10多篇论文。 海天学校着力打造“名师孵化器”,培养名班主任,发挥名班主任带头作用,激发教师奋进向上的发展内生动力,助推年轻班主任专业成长,不断扩大名优教师队伍。 如何促进工作室每个“细胞”都更加奋进,也更加自主?王小玲工作室通过“专业研读—阅读交流—成果梳理”三步走的模式,激励班主任向先进学习,从共读共写中学会自我调控,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执行,合理的自我认知、积极的自我体验都是自我调控的具体表现。”王小玲说,“一名善于自我调控的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他的人格修养和行为能力必然与时俱进,使自我日益完善,向着更好的自我而不是工作室主持人的复制品发展。” 基于自我效能,规划共同愿景 刚加入工作室时,工作室成员卢铭对未来能够往哪个方向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感到很迷茫。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王小玲和卢铭及工作室成员学员一起制定共同愿景,引导团队成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成员学员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在工作室引导下,卢铭在家校沟通及班集体活动组织等方面进行相关的阅读和写作,并组织相关的研讨活动,他说:“现在虽然忙忙碌碌,但是满心欢喜。”海天学校通过工作室内部的研讨探索及导师的指导,让班主任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与专长。 在王小玲的带动下,工作室基于自我效能感,逐渐走出了一条“制定愿景—个性规划—内外指导—特色管理”之路。工作室通过职业生涯愿景规划,使每名班主任对自己目前所拥有的技能、兴趣和价值观有明确的认识。这不仅会给班主任带来前进动力,更是为班主任后续的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名师工作室的发展与每个成员的发展共同向前、双向促进。 基于团队学习,实现专业成长 “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到达工作领域的某一阶段时,通常会遇到瓶颈无法突破,此时通过继续学习、进修或高人指点,才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升华。”王小玲说,在学习型工作室里,班主任可以从不同方面阐述自己在班主任研究和工作中积累的知识经验、面临的问题,可以对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为此,海天学校引导相关工作室通过“搭建线上研讨平台,搭建名师培训平台,搭建互学互访平台,搭建交流展示平台”的“四搭建”策略,满足工作室成长共同体中的成员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王小玲带领工作室,以梳理的方式捕捉学生日常行为上的问题,以问题为切入口进行课题研究。工作室还围绕班主任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难点进行讨论,邀请专家进行诊断调查,设计主题。每一位成员在主题中承担一定的任务,包括主持、分享讲座、摄影、整理会议记录、宣传推送等,分工有序。工作室还通过内部资源优化和外部资源引入,构建学习提升模式,邀请省内外的知名教授、教研员、德育导师及一线的班主任,为成员学员进行培训。 “四搭建”的共同学习与实践,拓展了班主任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促使班主任的知识结构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从粗放型向精专型转变。 在这个学习型工作室里,从主持人的一枝独秀发展到成员们的万紫千红。成员学员主持参与课题27项,成员学员获得国家级别奖项15项、省级奖项71项、市级奖项110项、区级奖项138项。工作室的23名成员学员成为校级、区级、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在区级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中有3人获得一等奖,成员学员所带班级获得26个省、市、区先进中队、红旗中队称号。 工作室就像一座“塔楼”,将海天学校的教育品牌向更广阔的空间输出。近年来,在学校的支持下,王小玲工作室积极接待兄弟学校及全国各地的德育团队到访,承担区级大型德育研讨活动。成员学员参与对外讲座分享、班会展示共1200余场,如燎原星火,通过激发和唤醒,向更多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传授专业技能、师德情怀,引领他们突破惯性发展路径,成长成才。 (谢霞 郭俊江 黄清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