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3 星期五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践行“双新”理念 培育时代新人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南师附中”)建校于1902年,自清朝两江总督张之洞奏请建造三江师范学堂并设附属中学堂以来,曾十易校名、七迁校址,1984年定为现名,至今已有122年的历史。多年来,学校始终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为先导,秉承“诚·朴·雄·伟”的校风,形成了“慎聘良师、锐意实验、校风诚朴、善育英才”的办学特色。

  2020年,《关于遴选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的通知》发布,并公布了相关示范区和示范校名单。南师附中作为江苏省3所示范校之一,开始了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的有益探索。3年多来,南师附中严格遵守教育部门相关规定,秉承“锐意实验”传统,以学生“全面而卓越”发展为目标,以“融通生长”为样态,以“课标引领、课程统整、教材落实、项目推动、分组实施、多元整合、体系建构、积极尝试、理性分析、机制创新、多校联动、辐射引领”为策略,围绕“课程体系、课程组织、教学改革、考试评价、校本教研、教师团队”六个方面,构筑顶层设计蓝图,积极推动新课程新教材(以下简称“双新”)顺利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德育之“新” 创新思政教育,赋能“三全育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南师附中践行“双新”理念的价值遵循。近年来,南师附中将学校传承已久的“青春文化”与综合思政课程相结合,努力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活动思政、文化思政、协同思政”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政教育格局。

  学校先后开展了南师附中综合思政教育班会案例评选与展示活动,开设了课程思政系列公开课,打造了独具匠心的音乐思政课,引导学生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用青春告白新时代、奋进新时代。2023年,学校创新开展“诚意·正心”南师附中2023届学生成人仪式专场活动,800多名高三学生在师长和父母的祝福下,感受“十八而志,大任始承”的担当,该活动被作为南京市“四仪”教育示范观摩活动进行推广。

  劳动教育是南师附中综合思政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内容与时俱进,瞄准突破点,有特色、有层次,在“家庭为基础、学校做主导、社会予支持”的三方协同下,充分发扬和拓展“菜根”文化的劳动教育属性,培养具有良好劳动技能与品质的新时代青年人。“劳动是美丽的——美学视野下的深度劳动”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走进社区、社会,做到知行合一;常年组织开展生涯规划演讲比赛、前往高校或研究所开展职业体验、寻访成功人士或学长校友等各类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职业体验;举行劳动周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图书馆工作、天台书吧、食堂帮厨、校园安全保障等多个教职工岗位进行劳动锻炼,为全校师生服务;在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深入田间开展学农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劳作的过程中感受劳动人民的辛勤与艰辛。2022年,学校被评为“南京市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单位”。

  “青春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学校在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秋季运动会,让运动彰显“青春力量”;组织学生分四条线路研学九州腹地河南、十三朝古都西安、江城武汉、文化名邦皖南,用脚步践行“青春有为”;定期举办科技文化节,开展汉字书写大赛、戏剧节,持续唤醒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为“青春”铺就丰厚底色。

  近3年来,南师附中先后获得“首批江苏省思政育人特色学校”(2021年)、“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2023年)、“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2023年)、“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2023年)等荣誉称号。

  课程之“新” 打破学科边界,实现多维融通

  “双新”之新,首先是映射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推陈出新。南师附中尝试以重构课程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一方面打破学科边界,进行深度的课程整合重组,大力实施“全科阅读”课程;另一方面打通学段边界,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组建“国科大菁英班”,实施“紫金计划”“英才计划”。

  早在2010年,南师附中就着手创设全科阅读课程,涉及高中阶段各个学科。2015年,学校专设实验班,通过各学科教师协同上课,以科技发展成果、社会热点问题等为学习素材,由对问题的探究引发师生的深度阅读,共同建构平等对话、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同时,学校注重与之配套的硬件环境建设,如“全E生态阅读馆”和“全科阅读多功能教室”,营造与传统教室完全不同的阅读环境。

  成为“双新”示范校后,南师附中成立“全学科阅读教研组”,聘请专家担任学术指导,统筹安排全校的阅读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融合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构建认知内容与方法,并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目前学校的全学科阅读课程由基础体系和进阶体系两部分构成,其中,基础体系由语文、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类(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科学类(政治、历史、地理)、综合类(信息技术、心理、体育、艺术等)六大类组成。学生的阅读必须每一大类都涉及,对于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和综合类,每一类至少需要涉猎一门学科。进阶体系主要是学科融合类阅读课程,包括大文科课程、大理科课程、文理交融课程三大板块。学科融合类阅读课程大多以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为主题开展阅读探究。根据选择的主题,学生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阅读资料的查找、分析、推理,寻找解释和解决的方案。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逐步递进的阅读课程模块,创建50多个层次递进、线上线下协同的阅读课程群。

  在实现学科间横向融通的同时,南师附中积极探索“科教融合”纵向模式,构建起连接高校导师及科研实验室的直通平台,通过携手高校共建基地(科普基地、创新人才合作培养基地、菁英人才共育基地等),共定培养方案、共建导师团队、共建资源平台,实现一体化贯通培养。依托“项目研究”,学生在专家及学校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体验全过程科学和学术研究。学生通过参观科研高校、研读学术著作、探索科研实验、撰写实验报告等一系列活动,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培养了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提升了批判性、创新性思维。

  在此基础上,南师附中创建学科特色基地,探索学科特长生培养方式与实施路径;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课程,从高处融通学习内容,以兴趣培养志趣,引导学生科学选择专业、规划人生。近年来,学校与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还成为北京大学数学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清华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中学衔接培养基地等。

  南师附中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积极支持下组建“国科大菁英班”,通过必修课程改革、大学课程融入、学习和评价方式转变等途径,开展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模式。“国科大菁英班”初建于2014年,目前已发展至6个班级,为国内外知名高校输送了大量优秀学子。

  教学之“新” 挖掘教材张力,关注高阶思维

  “双新”之“新”,直观地体现在教学改革上。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根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二次研发。深度挖掘教材张力,凸显学科教学思想,以创新能力为目标,探索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自主培养路径。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通读、细研部编教材,结合新课标,进行新教材研究,汇编校本特色的《南师附中课程规划手册》,开发校本课程数字化管理平台,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申报、评估、选课、实施、评价等进行全程管理。在教材的二度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学校开展跨年级、跨学科教研、备课活动,让教材内容在学生面前所呈现的不仅仅是知识构建,还有可视化的思维碰撞、多元化的情感迸发。

  新课改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南师附中持续推进“简单问题深度思考”的“大任务、大项目、大主题”教学,开启“课堂深耕”行动,关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促进学生思维启发和深度学习。

  “课堂深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以素养化的融合教学、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问题导向的大项目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将思维的质性(批判性、创造性)、量性(问题牵引式PBL教学、问题群和任务群)注入课堂,让思维成为课堂的“基因”。注重系统性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实施“三一”学习法(即一题多解、一解多题、一题多题;一个概念可以有多个表达,一个表达可以认识多个概念,一个概念可以衍生出多个概念;一个词语可以有多种含义,一个含义可以联系多个词语,一个词语可以衍生出多个词语……),引导学生主动合作、遍历探究、实践反思,成为主动学习者,从而实现由“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的转变。这样的思维课堂,不仅是学生思维绽放、思想飞扬的舞台,更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互相启发的平台。

  评价之“新” 探索校本综评,提升核心素养

  “双新”的落地生根,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评价体系及时跟进,形成“闭环”,方能推动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提升。2017年,南师附中开始探索校本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该评价体系以各类评价指标为基础,结合新课程新高考改革要求和南师附中教育教学文化特质,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及时有效地记录了学生在校3年自由生长、卓越发展的过程,同时也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作为江苏省综合素质评价首批改革试点学校,南师附中先行先试,从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匹配度考虑,设置了思想品德与核心素养、学习水平与课程修习、审美素养与艺术特长、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及创新能力与社会实践5个一级指标;涵盖爱党爱国、艺术表现、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19项凸显学校文化特色和育人目标的二级指标;外加紫金计划、梦想基金、全科阅读、31公里步行者行动等70余项三级指标,更好地注重了学生评价中质与量的互通、过程与结果的互融、共性与个性的互补;同时,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记录基于大数据平台,让评价更具科学性、丰富性、发展性、前瞻性和可参考性。

  基于综合素质评价智能系统,南师附中组织学生和教师共同开展评价工作。学生的活动数据来源以写实记录为主。学校基于系统发布相关数据采集任务,并对任务周期、任务说明等信息进行维护与管理,对适用年级、填报角色、填写格式、字数、条数等作出详细、明确的要求。记录主体以学生为主,教师和管理员等其他主体为辅。平台对接、接口导入、问卷量表等其他采集方式也是重要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据采集方式。对于学生上传的内容,学校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内容监管和数据审核,为内容的安全性和真实性层层把关。

  几经完善的校本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有效地整合了学校多部门、多平台的信息资源,实现了与学籍系统、毕业生评语库、志愿者服务填报系统、成绩分析系统、心理健康测试系统、课堂行为分析、全科阅读评价等多端口实时数据传输功能。丰富的指标内容涵盖了学生3年遍历的所有校内外活动,彰显个性的同时也可以体现出学生的发展差异,从思想、认知、能力、行为等方面对学生精准描绘,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师能之“新” 倡导“人人名师”,激发教师活力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的宝贵财富。而“双新”的落地,必然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奥南校区、晓庄校区的启动,南师附中“一校三区”发展战略的全面落实,每年招聘新教师人数明显增加。结合学校实情及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要求,南师附中提出了“人人名师”的理念,让学校的制度、文化成就每一名教师,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和创造热情,树立自己专业的理想,获得职业成就感。

  “人人名师”是指全校每名教师在真心爱教育、专业水平高、综合素养厚、工匠意识强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的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不但成长为精于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素养测评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成长为自觉发展、充分发展、找到职业幸福感、拥有自己品牌的教育人。这里的名师不等同于社会知名度,更不鼓励追求名利,而是强调不同年龄、不同学科的教师均有独特风格和魅力,获得学生尊重,享有社会声誉。

  2020年起,南师附中调整内设机构,建立起了以教科室为中心,各部门、年级组、教研组联动的教师专业发展保障网络,实现扁平化管理,强化了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健全教师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双带教”制度、教科研积分制度、继续教育制度、督导听课与学生评教制度等,全方位保障学校教师的全面多元发展。同时,学校制定了三个层次教师发展的培养考核机制:年轻教师通过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做到“站稳讲台”;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对创新教学的研究,创建“魅力讲台”;资深名师通过对教学风格的研究,打造“品牌讲台”。此外,学校设立“附中奖励”“奕熙奖教金”,评选附中“十大新闻”,建立起重过程、重绩效、重意义引领的三级激励体系,打通教师发展专业化通道,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学人品格、学术功底、学者风范的学术型教师团队。

  南师附中“学术型”好教师团队现已被评为江苏省“四有”好教师省级重点培育团队,1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人获第十三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2人获国家教学成果奖。现有2个江苏省级名师工作室、4个南京市名师工作室和1个南京市德育名师工作室,总体实现了每个学科培养3—10名省市优秀教师的目标。

  技术之“新” 创建“全E教育生态”,促进教育变革

  在“大互联、大物联、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促进教育的全方位改革,技术之“新”也必将对“双新”落地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2014年起,南师附中着力创建“全E教育生态”,即在“互联网+”背景下,依托数字技术,以高效课堂(易于理解、易于掌握、易于探索)为核心,以批判思维能力、独立学习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和展示能力五个基本核心素养的培养为要求,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生态系统。

  近年来,南师附中在智慧教育环境建设、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和应用融合创新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课堂是“全E教育生态”的建设核心。南师附中在不断探索、总结中,逐步建构了“全E教育生态”下的教学结构三要素。一是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互补:在现实环境中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提出方案;虚拟实验,检验,矫正;总结,交流。二是微课引导:微视频导学;课内研讨;遍历,验证;生成,提升。三是大数据评价:课堂交互,即时反馈,个性化训练,追踪生成。同时,学校积极建设资源平台,将资源库分为基本资源、优质资源、共享资源等几个不同等级。教师的微课是资源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为每名教师配发微课制作工具,并设计了制作教程;教科室面向全体教师进行了数字化软件培训。目前,资源库已累计教学微课1000多节,学校每年有20%以上的教师将教学资源上传至区级以上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共享。

  历经多年探索,南师附中的“全E教育生态”的建设,对于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的变革,均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如今,学校规模在不断扩大,对“全E教育生态”与智慧校园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正努力实现“一校多区”在管理、教学、培训、评价等方面的无限畅通,以及更大规模的办学联合体(集团办学)9地26校之间的教育教学联动,以新技术、新手段助力教育转型升级。

  新时代,新使命。南师附中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强内涵、提质量、亮特色、作示范,且行且思,边研边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南师附中特色的基础教育深化改革之路。

  (居艳 王春玉 朱广军)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0践行“双新”理念 培育时代新人 居艳 王春玉 朱广军2024-09-13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 2024年09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