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果把爸爸妈妈比作身体的一部分,你觉得爸爸和妈妈是身体的哪个部分呢? 学生:我觉得爸爸好比胳膊。是他用有力的胳膊撑起了我们的家。 教师:那妈妈是身体的哪部分呢? 学生:妈妈好比我们身上的大腿。 众生大笑:妈妈怎么会是大腿呢? 学生:爸爸再厉害,也没有妈妈厉害。俗话说得好,“胳膊拧不过大腿”。 众生笑作一团。 教师:你真是个天才,说话有水平! 这是反映小学生伶牙俐齿的一段师生对话。相信听到这样的精彩对话,大家都会忍俊不禁,对上面这名学生刮目相看。这名小学生说话水平高在何处呢?高在有转折。把爸爸比作胳膊,把妈妈比作大腿。按照常人思维,这比方打得不够恰当。但这名学生来了一句“胳膊拧不过大腿”,一下子就反转过来了。妈妈在家庭里不可撼动的“一号”地位立马就凸显出来了。高在语言背后的思维。如果学生只是把爸爸比作胳膊,把妈妈比作大腿,不能说出为什么这么比方,就会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但后面的补充,把自己打的比方一下子拉升到一个其他同学难以企及的高度。 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笔者想和大家分享三招。 第一招:练技巧。落实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精神,上好口语交际课,把统编教材安排的小学一至六年级“口语交际”落实到位,把每个口语交际“听、说”要求与“听、说”方法变成学生实实在在的技能。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传授学生一些“说”的技巧。比如为了让即兴发言更有条理,要学会列提纲;比如提炼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发言,能让听众印象更深刻;比如要善于类比、引经据典,用深入浅出的表达,抓住听众的耳朵和心;等等。可视化既是阅读的重要策略,也是口语表达的好策略。训练学生从小养成可视化言语表达能力,不仅能快速提升“说”的水平,同时也能让听者获得更清晰的言语信息。 另外,学会转折,是让自己说的话变得更加幽默风趣的好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培养。以下是甲、乙两人的对话。甲:“你最近是不是又胖了?”乙很不开心地说:“没有啊,为什么这么说?”甲:“那为什么你在我心里的分量越来越重了?”乙听了心花怒放。这就是转折。转折的技巧不仅可以用于交流对话中,还可以用在一个人独白式的言说过程中。 第二招:给机会。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提高学生“说”的水平,就要给学生大量“说”的机会。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规划好课上一分钟或三分钟,可以安排学生集体诵读或背诵挑战,安排学生“一句话新闻播报”或即兴造句练习,安排学生轮流进行好书分享、推荐或即兴演讲,等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年段特点,持之以恒地安排好课上一分钟、课上三分钟。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安排学生担任“小先生”,让学生领读词语、课文。久而久之,小学生的言说能力、自信程度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另外,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为“学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增加每一节课学生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的频次,让学生有“说”的时间,有“说”的机会。“说”是一项语文能力,练得多了,水平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第三招:练听力。听与读是语言输入,说与写是语言输出。要提高“说”的水平,必须提高“听”的本领。读屏时代,普遍而言,耳朵用得少,眼睛用得多。这也是造成小学生“说”的能力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小学六年,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听”的本领。听写词语,要从报一个写一个慢慢过渡到报三个写三个。还可以采用教师说词语意思、说句子,学生写词语的“创意听写法”,训练学生“听”的本领。 教师应教给学生“听”的方法。课堂上,除了听教师讲之外,最重要的是听同学的发言。比如,听同学发言时,自己的身体要转向发言者,目视对方。这种“倾听”习惯,要抓扎实。要教会学生用“我有补充”“我对他的观点有不同看法”之类的开场白;要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善于抓住别人说话要点的方法;等等。这些都是“听”的本领。只有提高了“听”的本领,“说”的能力才能同步提升。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称“语文”。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什么在日常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对“说”的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呢?很大原因在于“说”的能力在传统的“纸笔”测试中难以考查、检测。在倡导教学评一体化的当下,在探索综合评价改革的当下,我们要从传统的以“纸笔”测试为唯一评价方式不断转变,探索非纸笔测试的多元教学评价,通过评价改革促使教师重视小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 (作者系宁波高新区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