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视窗
2024-09-02 星期一
成都师范学院
多措并举 实施有组织科研

  有组织科研作为高校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是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有效途径。成都师范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了以学科建设为主体、团队与平台建设为两翼,高水平成果培育“五大举措”并举的发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研创新之路。

  一、以学科建设为主体

  绘好学科规划蓝图,做好有组织科研的整体布局。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石,通过优化学科布局和强化特色,可有效提升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牵引作用,增强学科意识、挖掘学科潜力、凝练学科方向、培育学科优势、强化学科特色,学校围绕办学定位和战略目标,制定了“学科建设提档升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确定将“教育学”等优势学科作为重点建设学科,并辅以多个培育学科,形成了“1个重点建设+2个优先培育+3个重点培育”的学科建设体系。

  二、以团队与平台建设为两翼

  优化团队、平台建设,建好有组织科研的创新阵地。科研团队和平台是创新的高地,是高校科研产出与人才培育的“根据地”。学校以学科建设为指引,加大科研团队、平台的投入力度,优化团队、平台布局,并对标省级高水平团队、平台建设,优化、落实团队、平台考评机制。近3年,新增2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和2个省级科研平台,实现省级、厅级科研平台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全覆盖,为高级别科研项目立项、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奠定了坚实的阵地基础。

  三、建构“五大举措”体系

  (一)建构早培育、早规划、多锤炼的成果培育体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早期培育工作。为此,学校设立了高水平人才、高级别项目培育基金,高水平著作资助基金和高水平成果奖培育基金,全方位推进成果早期培育。同时,建立了成果产出跟踪机制,对高水平项目、高水平人才成果产出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做到成果产出早规划。另外,已形成“研究团队—二级单位—管理部门—专家团队”四级成果锤炼体系。

  (二)建构校内外、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协作体系

  面对新时代教育科研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学校打破科研“单打独斗”的局面,不断推进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协作机制。学校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等行政机构的组织作用,在重大科研项目申报和重要团队、平台等建设过程中,打破原有的院系壁垒,有效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合力。同时,引导、鼓励教师和院系进行跨校合作,广泛参与社会服务,推动校内外系统的融通共生。

  (三)建构深交流、多碰撞、激灵感的学术交流体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良好的学术交流是创新灵感的来源。学校长期邀请校内专家,面对面进行项目申报、成果产出经验分享,建设优秀成果库,供新教师查阅学习,建立“线上+线下”混合交流模式,利用网络平台搭建“科研成果交流社区”,拓展了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生态。同时积极拓宽视野,广泛邀请校外知名专家“一对一”指导,紧密联系专家,有效提升了学术研究的质量与水平。

  (四)建构强化服务意识、守护研究激情的科研服务体系

  全面优化科研管理生态,为有组织科研提供良好的科研支持与服务。通过精细化制度设计,简化审批流程,确保科研相关审批工作的高效推进。推进管理平台智能化、一体化改造,实现数据共享与精准分析,提升科研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强化服务意识,用心、用情优化服务,构建以教师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体系,及时解决科研难题,营造温馨的科研环境。

  (五)建构优考评、重激励、增动力的科研考核体系

  紧密契合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绩效管理与激励要求,确立了以引导高水平成果产出为目标的考评、激励机制建立原则,优化了考评与激励机制体系。在科研奖励体系中,主要强调高水平成果作出的贡献;各种荣誉评比,重点聚焦取得重要科研成就的师生;在绩效考核中,突出高水平成果的影响力,有力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高质量产出和科研人员的持续成长。

  “一体两翼、五大举措”助力成都师范学院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近3年,学校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项;省级科研项目立项数量连续位列省属高校前两名;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项、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高级别项目和成果奖均位居新建本科高校前列。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成都师范学院将继续坚持以有组织科研为引擎,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为教育强国作出更多新的贡献!

  (郭海霞 胡俊 唐安奎)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8多措并举 实施有组织科研 郭海霞 胡俊 唐安奎2024-09-02 成都师范学院 2 2024年09月0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