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山东华宇工学院立足教育教学基本单元——“一门课程”,开展扎实改革,以工科专业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其中,机械工程学院“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改革正是这一探索的成功案例,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华宇方案”。 模式创新:“一链三融”构建育人新体系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作为学校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其根本在于“精度”——既是技术标准,更是育人标尺。课程团队立足这一理念,创新构建“一链三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推动课程体系系统性重构。 “一链”贯通,紧扣产业需求。课程突破知识模块割裂的局限,以“精度设计—加工制造—质量检测”现代工业完整流程为主线,重塑教学内容体系,实现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的无缝对接。 “三融”并进,深化育人实效。课程着力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学生在掌握公差理论的同时提升精密设计能力,在完成团队任务的过程中涵养工匠精神,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基于此,学校构建起“1442”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以弘扬大国工匠精神为核心,聚焦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工程伦理、精益求精四个维度,设计四项教学任务,贯穿“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双主线,通过案例教学、专题研讨、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实现思政教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模式转变。 技术赋能:“AI+思政”注入育人新活力 学校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将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课堂教学,为传统工科教育赋能增智。 课程团队以“AI+思政”为突破口,充分运用AI助手、知识图谱、智慧课堂等智能化手段,实现教学流程再造。通过智能推送系统,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精准推送学习资源;依托AI助教实现全天候个性化辅导;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习过程与成果进行多维度评估,构建起精准化、个性化的教学新范式。 在课程教学中,AI技术不仅服务于“教书”,更助力“育人”。在“方文墨与‘文墨精度’”等案例教学中,AI通过即时生成多维素材、创设思辨情境,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使思政教育在技术赋能下更加入脑入心。 在此基础上,课程全面实施“学—做—探—创—践—思”六步教学法:学生通过AI助手课前研学,在PBL项目和翻转课堂中动手实做,围绕疑难问题深入探究,以团队协作完成创新任务,借助企业项目实现工程实践,最终通过平台反思完成知识内化,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这一体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 评价革新:“三维评价”确立育人新导向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直接影响育人成效。为破除“唯分数论”,课程团队构建了“三时段、三层面、多维度”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的过程性、发展性评价。 “三时段”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确保评价持续贯穿教学各环节;“三层面”聚焦预习质量、课堂表现、拓展深度,全面关注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多维度”采用多元考查方式,通过项目答辩“听其言”、小组协作“观其行”、成果报告“析其果”,综合评估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与创新精神。 这种重过程、重能力、重素养的评价体系,如一面多棱镜,真实反映每名学生的成长轨迹,引导学生从“为分数而学”转向“为发展而学”,充分发挥了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导向功能。 成效彰显:课程改革培塑育人新生态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改革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在校园内激荡起层层涟漪。在其示范引领下,机械工程学院已有14门专业核心课程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改革,16名教师获评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路径、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的育人新格局正在形成。 课程改革效应更是延伸至产教融合的广阔天地。学校与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建立稳固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将课堂延伸至生产一线。学生在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难题的过程中,不仅锤炼了工程实践能力,更深刻体会到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产业报国的责任担当,赢得合作单位的一致认可。 如今,在山东华宇工学院,0.01毫米不仅仅是公差数值,更是丈量新时代青年与大国工匠精神距离的刻度。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奋力书写新时代应用型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王肖英 吕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