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充分认识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美术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为此,学院系统推进“中国美术史”等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以美术学、书法学专业开设的“中国美术史”课程为例,课程紧扣文化自信的时代主题,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艺术学科本身的思政教育资源及其承载的文化精神内核,充分发挥美术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独特优势,着力培养契合时代发展需求、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美术与书法专业教育人才。 构建思政教育模块化体系,确保思政元素全覆盖 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定期召开专题教学研讨会,围绕教学目标、内容、实施过程等教学环节进行多轮研讨,确保思政教育贯穿美术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思政育人”与“专业教学”的同频共振。 重构课程内容,划分专题模块授课。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研讨会中多次指出,专业教育课程要以思政教育为导向,依据美术与书法学科的专业特色和育人优势,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因此,“中国美术史”课程聚焦教材核心重点,系统整合与重点教学内容相关的国内外专著、核心期刊以及相关视频资源,遴选兼具思政价值与学术深度的前沿观点,形成“教材+专著+期刊+视频”“四位一体”的教学案例库,并以教材和案例库为基础,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专题模块,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等,精准定位思政融合点,同时兼顾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 宏观微观并举,实现学科知识融合。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强调,专业教育课程要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与人文内涵,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及温度,强化课程的知识性与人文性特征。在学校及学院政策引领下,“中国美术史”课程突破传统学科壁垒,综合运用社会学、文化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以跨学科思维解决美术问题的能力,拓宽其学术视野。学生通过宏观视角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全方位解读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与人文艺术建立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数智赋能教学,弥补知识领域短板。为了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积极统筹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大力推进学院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国美术史”课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借助超星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平台,成功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课程教学内容涵盖课前、课中、课后以及课外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均设定明确的教学任务。课前,教师于线上教学平台构建知识图谱,精心设计题目,合理发布学习任务,精准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认真完成在线测评,夯实知识基础。课中,教师运用数字化工具设置思政探究问题,实现师生即时互动;学生通过实时投票进行反馈,并以专题汇报的形式展示思政研究成果。课后,教师再次发布任务并进行教学反思,持续改进教学;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再次进行线上测试,巩固所学知识。课外,教师注重衔接相关课程内容,协同推进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基于兴趣驱动积极参与,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将思政教育渗透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近年来强化课程建设管理,要求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中国美术史”课程从“课前导入引发好奇心、课中探究激发思辨、课后评价激励强化认同”三大教学环节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让思政教育贯穿美术史学习全过程。 思政视角导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认为,思政教育不仅应渗透至课程核心知识体系,在教学导入环节亦需融入思政元素,即在课堂起始阶段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中国美术史”课程通过问题、诗歌、史实、对比等形式,将美术作品所承载的思政要素与学生个体成长相联结,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远大志向,从而提升综合素养。 教学层级递进,实施立体多维策略。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强调教师在课程中设计思政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中国美术史”课程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活动,采用三级递进的教学策略,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化为理性认同。一级阶段侧重于基础概念、定义及历史背景,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框架;二级阶段聚焦于重难点理解,引导学生分析艺术特征、风格成因及作品价值,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学术探究能力;三级阶段致力于提升情感深化能力,使学生在艺术解读过程中深化美学思想,领悟“以史为鉴、以文育人”的理念。这一递进过程展现了知识层级、逻辑结构以及认知难度的不断提高。 课程评价多元,融入思政教育学习感悟。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不断加强课程考核评价改革,重点革新考核模式、内容及过程性评价机制。“中国美术史”课程构建“思政+专业”的多元评价体系,将情感态度与价值导向纳入评价指标,考核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与道德情怀等方面的素养。课程评价涵盖平时、期中与期末三部分。平时考核又有细分:课前与课后均设置线上作业,分别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及重难点深化理解能力,课后作业特设“学习感悟日志”;课中则结合教师专题授课与小组汇报,在师生互动、同伴互评中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这一多元评价体系不仅量化了知识掌握程度,还通过情感导向的考核维度,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有效实现价值引领 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积极推进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在专题教学研讨会中指出,“中国美术史”课程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深入挖掘并阐发其思政价值与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价值引领。 创设问题情境,深化学生爱国情感。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史”课程紧扣思政的美育特质,运用反向设计、举一反三、中西比较、联系当下等策略,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链接课程活动,实践助力美术教学。一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立足学生认知水平。“中国美术史”课程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将线上博物馆的数字资源引入课堂,实施场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将传统图像与现实场景进行对比,或将古代画论所述抽象理论与现实物象相互印证,以加强学生理解。二是衔接相关实践课程,联动美术志愿活动。在“中国美术史”的教学过程中,优先统筹与之相关的专业实践课程(如“艺术考察”“专业写生”等)进行衔接,通过现场互动强化学生记忆,同时注重实践拓展,展示中国传统美术作品衍生的艺术创作与文化创意产品的图像及制作流程,在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组织的“文化创意集市”“非遗技艺工作坊”“社区艺术服务”等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且收获满满,实现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情感素养的协同发展。三是举办专题讲座,完善知识体系构建。例如在《李苦禅先生的坚守与创新》专题报告中,李燕教授系统阐释了李苦禅先生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深化了学生对这位中国画大家的艺术实践与精神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搭建以赛促教的赋能平台,检验思政育人教学实效 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注重加强教师培训培养,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中均体现思政课程要求,提升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同时,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为美术学专业学生搭建教学技能展示平台,通过“赛—评—改”机制,形成赛育融合的长效发展模式。 教师参赛驱动,锤炼思政教学能力。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积极推动教赛相融,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省、市、校级教学竞赛。近年来,青年教师在山东省美术与设计师生基本功大赛、聊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及教学创新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有效提升了思政教学的专业水准。此外,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发挥有组织科研优势,致力于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并以科研带动学科发展,学院教授张兆林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黄河流域传统木版年画叙事研究”、教师岳彩静申报的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中国艺术学百年发展与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研究”均为课程提供了科研支撑。 学生竞赛展示,彰显价值内化成效。为落实美术学师范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意见,提高师范生从教基本技能与教学水平,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举办“元培杯”师范生技能大赛,并邀请省级教学能手与具有高级职称的评审专家,学生参赛热情高涨,赛后学生积极反思并改进,为后续参加山东省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等赛事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美术学专业学生刘逸菲参加2025年第13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以“中国南北派山水画信息可视化设计”荣获省赛一等奖,作品突出了中华传统美学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彰显了文化自信。 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通过模块化思政设计、层级递进的立体教学模式,以及情境化与实践化的教学创新,推动“理论—实践—价值”全链条协同发展,成功实现了“中国美术史”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中国美术史”课堂已超越单纯的理论与技法传授,成为文化自信的浸润场域与价值观的塑造平台。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教学改革,秉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艺术教育的力量。 (张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