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工程大学作为行业特色高校,近年来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立了全国首家商标品牌与地理标志研究院,同时成立了湖北省第二所知识产权学院。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联合相关学院,通过“全链条覆盖、场景化驱动、融合型设计、行业化定制”四维创新,积极探索行业特色高校“全链条+场景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充分发挥工科特色优势,融合法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化工医药等多学科专业知识,打通课堂、企业、产业一线,打造国际融通体系,为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锻造“技术+法律+管理”“三位一体”的新锐力量,开辟了一条“理工为基、交叉为要”的特色培养路径。 构建跨专业融合课程体系 精准匹配区域科技产业需求 学院致力于解决传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长期面临的跨学科难题,深度结合学校特色优势专业方向,发挥学校在化工、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工科优势,构建跨专业融合课程体系。通过全链条与场景化教学深度融合,学院精心设计横向融合、纵向递进的课程体系,涵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流程。 学院于2019年成功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并报教育部门审批备案。为匹配区域产业需求,打造“法学基础+知识产权法学+知识产权管理+理工科”课程模式,开设了“知识产权+光电、知识产权(大数据与网络法学)、知识产权+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交叉课程,并通过专利检索、代理、诉讼等实践性强的课程,切实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立足人工智能、大数据、化工医药等行业,深度开发“知识产权挖掘、布局与预警”“知识产权司法案例解析”“技术成果转化案例”等模块,模拟企业研发到市场推广的知识产权管理场景。既有效避免法律与技术课程“两张皮”的现象,又与国家和学校新文科建设方向高度契合。 打造“产教协同”培养新模式 聚焦行业需求“定制”培养方案 学院着力提高实践育人成效,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实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从“理论灌输”向“实战赋能”转型,契合知识产权强国战略与湖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打造“产教协同”培养新模式,通过与相关行业开展订单式“金种子”知识产权人才培训项目,建立校产协同育人合作机制,促进教学与产业需求对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目前,学院已与湖北省知识产权部门、湖北省知识产权发展中心等20余个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吸收知识产权实务专家担任知识产权专业主辅修毕业设计实务导师,聘请实务经验丰富的兼职教授和实践导师20余名。 学院将真实场景嵌入教学,以行业真实案例为驱动,将地方立法研讨、企业技术攻关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包括参与制定湖北省政府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全省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措施》,开展数字孪生光传感技术专利导航工作等,打造“在地化”实践场景,有效实现教学与区域发展双向赋能。学院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融入与科技行业前沿领域发展齐头并进的理念。 培育“战略导向”的复合型人才 实现人才培养效果的多维评价与反馈机制 学院积极开展跨国项目合作与海外高校联通,邀请国外教授讲授“国际知识产权法”等国际化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将教学和实务、法条解释和判例研究紧密结合,讲授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与实践发展前沿,提升学生应对全球化竞争的能力。学院积极运用数字化工具,利用专利大数据分析工具(如智慧芽、合享智慧、知产宝等)训练学生进行技术趋势预测与专利布局。通过区块链存证平台模拟技术秘密管理场景,探索化工研发数据的安全保护方案。学院利用知识产权学术研讨会、法学教育国际论坛等国际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外交流合作,借此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对外交流能力。 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技术—法律”双维度考核,学院通过“大数据专利代理撰写”等综合考试,并创新性开展“法学主修学位论文+专利撰写辅修毕业设计”双轮驱动模式。通过场景化实操进行评分,在模拟谈判、专利分析报告撰写等场景中,由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互评。学院建立“多主体评价”和“学生自评+企业导师评估+知识产权专家评审”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积极收集企业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方式等进行修正,建立企业需求反馈机制,每学期收集相关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价,动态调整课程内容。此外,学院还通过毕业生跟踪研究、建立校友数据库等方式,掌握毕业生知识产权相关技能应用情况,优化人才培养重点,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金明浩 马秋芬 代江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