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特色行业学院成为平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关键支点。为了进一步推动特色行业学院高质量发展,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依托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省部共建高校水利特色行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研究与实践”,系统探索了特色行业学院的发展路径,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育人体系,为特色行业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华水经验”。 积极破局:聚焦“三重脱节”打造育人新模式 学校认为,特色行业学院面临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三重脱节”。一是知识体系更新缓慢,与产业快速迭代的需求脱节。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导致学生难以学以致用。二是能力培养脱离实际,与真实工程场景脱节。实验室与生产线、仿真环境与复杂现实之间存在“空间差”,学生难以应对综合性工程问题。三是评价导向存在偏差,与行业创新需求脱节。以试卷分数和学术论文为主的评价体系,与企业看重的问题解决、团队协作和创新潜质之间存在“价值差”,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体现。 这“三重脱节”导致传统育人模式已无法适应产业创新驱动的发展逻辑。学校认为,破局之道在于打破“模式锁定”,构建以产业需求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育人新模式。 内核引领:构建“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新体系 学校项目组遵循“问题诊断—顶层设计—路径探究—典型实践—策略优化”的系统建设思路,在产教融合的视域下,提出“一核引领、两翼支撑、三阶递进、四链融合、五位一体”的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核”即坚持立德树人,聚焦卓越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目标;“两翼”即校企协同与科教融汇;“三阶”即实施“理论固本—实践强技—创新提质”的递进培养;“四链”即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五位”即系统重构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队伍、质量评价机制与保障机制,优化育人生态。 路径创新:打造“五轮驱动”发展引擎 一是打造“双元”治理体系。学校突破传统办学模式,构建与行业单位共同治理的机制,形成“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的发展格局。二是建强“双师”教师队伍。学校通过“引育并举、专兼结合”,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既选派教师进驻企业锻炼工程实践能力,又聘请企业高层次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共同培养学生。三是开展“双真”实践教学。学校构筑基于真实行业环境和真实工程项目的教学模式,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共同建构、实践教学共同完成、实践技能共同培育、职业素养共同养成、培养质量共同监管,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四是构建多轨并行的实践体系。学校推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得益彰的综合素质培养,形成“学科竞赛—工程实践中心—校外实践基地”多轨并行的实践体系。五是整合多个维度的教学资源。学校整合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多方资源,依托虚拟教研室等平台,打破时空壁垒,实现教学内容的延展与教学方式的创新。 硕果盈枝:特色行业学院建设成果显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牵头建设河南省水资源与水安全特色行业学院,与河南省水文水资源中心、河南省水务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黄河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等合作,通过系统性改革,育人成效显著。 在专业建设方面形成了“五共同”建设机制,即“共同规划专业发展、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共同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共同创建技术创新平台”。在实践教学方面构建了“四层次”体系,即“基础实验—实训提高—校外实习—工程应用”,建设了一批高水平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成立了14个校企研发中心,并引入虚拟仿真平台,实现“虚实结合、全程实战”。在学生职业发展方面,设置“技术服务”“技术管理”和“技术研发”3个发展方向,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近年来,河南省水资源与水安全特色行业学院学生考研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在水利行业就业比例不低于90%,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竞赛中屡获佳绩,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展望未来:从“支撑产业发展”到“引领行业未来” 河南省水资源与水安全特色行业学院的建设实践与研究成果,不仅为同类学院的建设提供了可参考的模式,也为特色行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供了宝贵经验,对于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未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省水资源与水安全特色行业学院将继续拓展与行业单位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紧跟数字化转型浪潮,加强智慧化、数字化人才培养,根据水利行业发展动态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水利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韩春辉 张修宇 韩笑恬 郝秀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