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须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必须完成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必须有效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矿业大学依托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聚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长期存在的“培养目标不清晰、资源转化不充分、产教融合不深入”三大核心问题,以国家、省部级重大教改项目为抓手,创新构建并实践了服务能源强国战略的“三类分轨、四链融合、五维协同”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为行业特色高校改革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矿大方案”。 精准识变 直面三大育人难题 改革始于对现实困境的清醒认知。首先,学校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路径同质化”的痛点,难以与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精准对接。其次,尽管学校拥有丰富的学科资源,但这些学科资源难以系统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优势。再其次,校企合作常陷入“融而不合、合而不深”的困境,供需两侧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成为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系统应变 创新构建育人体系 “三类分轨”,实现分类精准培养。学校创建“学术拔尖、行业领军、全球菁英”“三类分轨”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人才培养“一刀切”的问题。一是纵向联贯,培育学术拔尖人才。建立本硕博贯通培养通道,通过课程贯通、科研阶梯训练及院士名师护航,实现学术人才的连续性、进阶式培养。二是横向联通,锻造行业领军人才。深化与行业头部企业的融合,推行“企业命题—团队揭榜—工程验证”的集萃联培模式,让学生在解决真实工程难题的过程中锤炼实践与创新能力。三是国际联动,塑造全球菁英人才。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矿业工程教育能力中心旗舰高校优势,牵头成立“一带一路”矿业高校联盟,通过课程互认、“双导师制”与跨文化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全球胜任力的高端人才。 “四链融合”,驱动核心素养全面提升。为了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学校打造了“四链融合”的能力增值路径。一是打造“能源报国价值引领链”。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和“动力中国·课程思政”品牌,建设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厚植学生“大国矿业、能源报国”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二是打造“前沿交叉知识重构链”。开设“大国矿业·大家讲”院士名师课程,组建“跨学科、跨学校、跨行业、跨国界”的“四跨”教师团队,共建高水平课程与教材,强化学生的跨学科创新能力。三是打造“重大项目创新驱动链”。以国家重大项目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推动学生“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勇担项目”,在科研实战中系统培养创新思维与攻关能力。四是打造“全球视野国际胜任链”。进一步开展海外联合培养与国际留学生教育,依托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平台,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五维协同”,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学校创新构建了校企“五维协同”机制,实现人才供需两侧的同频共振。一是“育人目标协同”。校企专家共组培养委员会,共定培养方案,确保目标对接产业前沿。二是“教学资源协同”。企业专家参与授课,共建课程、案例与实训基地,推动前沿技术进课堂。三是“平台建设协同”。成立“中国矿业大学集萃学院”并获批首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共建联培基地,提供浸润式实践环境。四是“过程管理协同”。实施“双导师制”,企业导师深度参与论文开题、中期考核、答辩等关键环节。五是“质量评价协同”。校企共同参与论文评阅与答辩,落实“共同招生、共定方案、共选课题、共享成果,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机制,实施闭环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成效斐然 改革实践结出丰硕成果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培养了一批学术拔尖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全球菁英人才。学科与平台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成果有力支撑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入选“双一流”学科并连续在学科评估中获评“A+”,学校获批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育人软实力持续增强,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示范效应显著,入选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研究生教育“最佳实践”案例,被权威媒体报道,并在全国多所高校推广应用,为服务能源强国建设贡献了宝贵的“矿大智慧”,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张吉雄 段晨龙 袁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