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3 星期一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设备工程学院
打造“三维融合”育人新模式
缪小燕 陈敏

  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下,如何打破实践育人工作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思政与专业“两张皮”的困境?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设备工程学院以多年的生动实践,探索出一条逻辑清晰、路径明确、保障有力的实践育人新模式。学院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专业为根基,以社会实践为路径,成功构建了“党建引领、专业赋能、实践淬炼”的三维融合育人新模式,培育出一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党建引领,守住育人“根与魂”,把稳思想“方向盘”

  学院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将党建引领作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的生命线,以确保育人工作方向正、目标明。

  组织保障,党支部建在项目上。设备工程学院党总支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多项实践育人项目组建了跨专业、跨部门的党员教师团队。项目推进到哪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实现了“党支部引领项目、党员带动学生”的生动局面。

  价值引领,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均配备了思政课导师和首席导师,在出发前开展红色教育,在实践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例如,“云智三江”实践队在奔赴扬州三江营前,系统学习渡江战役历史;“星火燎原”实践团在开发“打卡龙城红”小程序前,集体走访常州10余处红色地标。这种“先受教育再实践”的模式,确保了社会实践的思想深度和政治底色。

  专业赋能,锻造育人“硬内核”,打造服务“金刚钻”

  学院立足建筑类专业的独特优势,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真实场景,在服务社会、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专业认知,锤炼工匠精神。

  数字技术,活化红色资源。打造了“云团史”智慧学习站,将建筑智能化、移动互联、物联网应用等专业知识转化为一整套数字化工作流程:对红色史料进行系统性收录与结构化处理,通过小程序开发实现成果的落地应用;开发“打卡龙城红”微信小程序,集成AR导览、线上答题、感悟分享等功能,将常州分散的红色地标串联成一条数字化、互动性的“信仰之路”,让红色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运用VR全景拍摄与建模技术,为扬州三江营革命遗址打造了“云游三江红途”线上纪念馆,打破了红色教育的时空限制。

  专业技术,守护民众安全。“智匠青锋”团队在“银龄童安·匠心护航”行动中,充分发挥建筑电气、暖通、建筑智能化等专业特长,深入敬老院、幼儿园,开展用电安全宣讲、线路隐患排查、空调设备清洗调试,并为孤寡老人安装简易智能呼叫系统,将专业的“图纸”转化为守护民众安全的“实招”,彰显了职教学子的专业担当与社会温度。

  实践淬炼,拓展育人“大课堂”,搭建成长“练兵场”

  学院认为,除了课堂,学习还要走向广阔的社会天地。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一线“练兵场”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

  红色研学,赋能乡村振兴。学院的实践育人工作不仅限于传承红色基因,更延伸至服务国家战略。学院师生将实践课堂搬到常州市金坛区朱林镇三星村,结合当地丰富的文物资源与乡村振兴需求,精心打造红色研学精品路线。学生们在参与路线规划、文物知识整理、讲解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更亲身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实现了知识运用、能力锻炼与价值塑造的统一。

  校地协同,构建育人共同体。学院通过“谊建钟情·校地+”联盟等项目,与社区、中小学、纪念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构建了“高校—社区—中小学—企业”四方联动的实践育人网络。志愿者们走进剑湖社区、香梅小学开展红色宣讲、安全教育活动,将育人场域从校园延伸到社会,形成了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人才共育的良性生态。

  模式成形,育人成果“看得见”,示范效应“走得远”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党建引领、专业赋能、实践淬炼”的三维融合育人模式在设备工程学院已日趋成熟。该模式以党建确保方向与凝聚力,以专业提供价值与战斗力,以实践形成平台与成长力,成功破解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难题,形成了“目标协同、过程融合、成果共享”的良性机制,育人成效显著,成果丰硕。项目累计开展服务近百次,参与志愿者千余人次,服务对象逾万人,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

  从VR全景中的红色场馆到敬老院里的安全线路,从“打卡龙城红”小程序开发到三星村的乡土实践,设备工程学院学子在党建引领下,凭借专业所学,投身火热实践,书写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动人篇章。这条“三维融合”的育人新路径,不仅为学生铺就了坚实的成长阶梯,也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富有启示意义的“城建答案”。(缪小燕 陈敏)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