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3 星期一
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
数字技术赋能 创新音乐教学模式
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罗立章

  当前,数字技术以智能化、个性化、开放化等特质,正重塑音乐教育的认知模式与实践形态。借助数字技术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音乐素养培养与数字素养提升的双向赋能,已成为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命题之一。学院积极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丰富了高校音乐教学的形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取得显著成效。

  技术赋能焕新音乐教学

  双轨融合共育时代人才

  音乐学院以往的音乐教学多沿用“口传心授”的师徒制模式,存在标准化程度偏低、优质资源覆盖不均等现实瓶颈,难以充分适配新时代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学院主动破局,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入音乐教学全链条,构建“线上筑基+线下赋能”的双轨教学体系,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束缚与模式局限,通过技术赋能,教学活动更趋多元立体,学生参与热情持续高涨,推动学院音乐教育认知体系实现系统性革新。

  在线上教学中,音乐教师运用线上课程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在线下教学中,音乐教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音乐学院还引入器乐教学平台,通过智能识别技术,对学生的练习过程进行实时记录与分析,使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与评价。例如,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利用AI陪练系统,实时记录学生的练习过程,并分析触键力度、节奏稳定性等12项参数,生成个性化纠错报告。音乐教师根据纠错报告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与内容,创设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生态重构激活教学合力

  协同创新拓宽育人维度

  在数字化浪潮中,为推动音乐教育提质增效,音乐学院顺势而为,以技术为桥梁,打破传统教育生态,创新构建“教师—学生—智能系统”三元主体协同育人结构。学院音乐教师主动更新教育理念,利用数字化技术,改变“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传输模式。

  音乐学院从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双向发力,让协同育人实效落地生根。在资源整合方面,充分借力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深挖平台内20万件音乐数字资源与2.3万首从巴洛克时期至现代的动态曲谱,有效破解了传统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实现优质资源精准配送与高效利用。在模式创新上,音乐学院积极推广“专业教师+技术导师”的“双师”制,通过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引入具备AI算法开发能力的技术人才,联合打造“音乐+计算机”跨学科课程,在夯实学生专业功底的同时,着力提升其信息素养与跨界创新能力。

  模式创新打造沉浸式课堂

  技术赋能深化艺术感知

  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音乐教育场景革新提供了无限可能。音乐学院音乐教学立足学生感知规律与学习需求,以技术为翼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音乐教学场景构建。通过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全感官参与,打破“单向输入”的教学瓶颈,让学生从“被动聆听”转变为“主动沉浸”,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激发学习兴趣与自主探究欲,为高质量教学的实现开辟新路径。

  沉浸式学习场景的构建,让音乐教学从“知识传授”向“体验浸润”深度转型,有效提升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深度与情感共鸣。音乐学院鼓励教师借鉴行业前沿实践,将沉浸式技术灵活运用于各类课程教学:在音乐史课程中,借助VR技术复刻不同时代的音乐演出场景,让学生“亲历”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时的简陋书房,直观感受作曲家的创作心境与时代背景;在声乐教学中,利用AR技术叠加发声部位动态示意图,让学生实时观察自身发声状态与标准模式的差异,精准纠正演唱误区。这种沉浸式教学模式,不仅让抽象的音乐理论、复杂的创作背景变得具象可感,更让学生在深度参与中拉近与经典作品的距离。

  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为高校音乐教育的迭代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主动拥抱技术变革,以开放的视野探索数字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通过持续的理念革新、模式创新与资源整合,推动音乐教育向个性化、数字化、协同化深度迈进,为培养兼具专业素养、创新思维与跨界能力的高素质音乐人才筑牢根基,让传统音乐教育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罗立章)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