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来,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创新运用数智技术,将红色资源融入美育教学实践,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红色美育的视角提升学院教学水平,让红色美育在艺术教学中内涵更丰富、特色更鲜明,进而拓宽高校红色美育的视野。 加强顶层设计 夯实“党建+红色美育”工作基础 学院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红色美育为抓手,从顶层设计出发,科学创新工作平台,推动红色美育数字化转型,筑牢数智技术赋能红色美育的根基。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学院党支部对标基层党支部“七个有力”标准,秉持“党建+品牌”工作理念,构建“135N”体系(锚定“一个目标”、建强“三大平台”、深耕“五区建设”、拓展“N项举措”),践行“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打造党建引领“辐射圈”。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其他高校党支部的交流沟通,举办党建线上线下联建交流会,借助多渠道拓宽党组织发展思路,提升党支部建设水平。同时,学院组织开展“七注重七强化”党纪学习教育,以“八措施”扎实推进主题教育,以“一刻钟”微党课等形式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将党建工作与高校发展融入日常。 主题教育明党史。为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院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聚焦党史学习重点,精准把握与党史学习的契合点,内容丰富多元,涵盖线上线下的红色人物汇、红色故事汇、红色精神汇等活动,切实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实效。为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学院创新实施“146N”体系(明确一条主线、开展四大主题活动、实施六项办法举措、打造N个特色项目),动员学生观看相关视频,部署学生党支部“讲党性、重修养、强素质、敢担当、育新人”主题教育实施方案,举办红色纪念演讲大赛、党史主题阅读等活动,以电子屏、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加强引导,营造浓厚的党史学习氛围。 专题思政树信念。学院响应“同上‘四史’思政大课”活动的号召,组织学生观看线上直播“思政大课”。在学习交流环节,学院学生细谈加强自身思想建设、提升政治素质的重要性,并表示在日常学习中做爱党爱国的践行者。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学院组织学生观看“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五四主题网络直播活动,带领学生回顾一代代青年以青春热血铸就青春中国、以星星之火燃起未来曙光的光辉历程。 星火观影点燃爱国热情。为让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星火影院持续为学生提供观影服务,如展映《长津湖》《南京!南京!》《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厉害了,我的国》等影片。学院开展的红色观影活动,不仅是一场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次心灵洗礼。这些红色影片激励着学生缅怀革命先烈,牢记艰难奋斗历程,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促使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发光发热。 打造特色教育平台 释放美育力量 学院全面革新红色美育模式,借助数字化教学模式,将红色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有机融合,积极推动非遗技艺的活化传承,构建“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实践活化”三阶递进的美育模式。 特色品牌与创新理论。一是搭建学科平台,深化非遗理论研究。学院现已获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等研究平台,组织专家投身非遗研究、保护与传承工作。二是发挥研究团队在保护传承方面的作用。学院民间美术遗产保护传承团队,系统开展田野调查与理论研究,建设非遗图像信息数据库与博物馆,联合民间艺人、文化企业对非遗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达成民间美术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目标。三是开展个人传承研究。教授张兆林全力搜集、整理地域文化遗产资料,致力于黄河、运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实践,让地方非遗重焕生机。 非遗课程与学术交流。学院开发一系列红色非遗课程,采取“展演+体验+交流”的教学模式。为加强山东省非遗系统性保护,学院承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部门举办的“二十四节气·红色非遗培训班”,成员通过研修、参观红色旧址,有效推动该项目在加强交流传播、促进文旅消费中的活化利用。同时,学院开展一系列研讨会,围绕黄河学进行系统探讨,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院依托校园、市场、数字平台构建“产学研用”的非遗创新生态。例如,由山东省民俗学会、聊城大学主办,美术与设计学院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代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学者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课题发言。系列活动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推动非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展示红色美育成果 赋能专业实践 学院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近年来,把展示红色美育成果作为学院工作的重要一环。依托红色资源赋能专业实践,运用电子屏、宣传栏、黑板报等方式,展出红色书画、非遗等作品,有效传播红色故事、红色人物和红色精神。 红色书画展。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持续巩固红色美育成果,学院以线上线下并举的方式开展一系列红色书画展活动。例如,举办“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等主题展,学生活用红色资源,将其融入所学专业,创作出国油版雕、书法、模型、现代刻字、微视频、手抄报、海报等作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院举办“忆峥嵘岁月 绘百年党史”等主题展,学生以绘画作品重温党的光辉历程。通过举办系列红色书画展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奋斗中铸就的丰功伟业,助力他们树立崇高理想。 红色非遗展。学院举办的红色非遗展览,多以剪纸的艺术形式呈现。例如,在“红色记忆代代传”主题展中,负责人先讲述红色历史事件,然后以媒体视频领学剪纸技艺,学生以满腔热血制作出爱国主题的作品,再依次登台进行展示。该活动通过革命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学院开展“非遗文化梦工厂”作品征集线上活动,将非遗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提高学生对非遗的深层次理解。此外,为贯彻落实学校举行的“靓丽树”活动,学院还组织开展“共产党员示范岗”标志牌剪纸活动,切实提升学生“亮党员身份、立先进标杆、树先锋形象”的成效。 红色画像集。学院成功开展“我为烈士画张像”主题活动,截至目前已陆续为近40位烈士绘制画像,为烈士家属传递温情。该活动获得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双拥处的赞扬,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此外,学院还积极推进思政年历“微视图”“微视频”制作,精心设计宣传海报、认真录制讲解视频,借助更为先进的数智媒体传播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 重温革命足迹 重塑学生“三观” 为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聚焦红色历史与革命精神,以创新形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向纵深发展,学院借助开展党性教育实践锻炼的契机,持续强化红色美育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展馆学习与体验、微团课录制、数字化平台建设等多种形式,多维度寻访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激发学生使命担当。 寻访红色足迹。学院利用周边红色资源与数智技术优势,以沉浸式、体验式、案例式学习丰富教育载体。近年来,师生前往毛泽东像章博物馆、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红色旅游区、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等省内实地开展教育学习。开展省外红色足迹拓展活动,足迹遍布北京、陕西、山西、江西、安徽、湖南、贵州、河南、河北等省份。例如,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阜阳市颍上烈士事迹陈列馆、邯郸市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等地。其中,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学院学生不仅在逼真的数智媒体复原战场中深刻体会人民军队坚决听党指挥的赤胆忠心,还在多维模拟的沉浸式体验里化身某个角色,于光影之间触碰红色历史。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寻红行者”红色长征文化调研活动中,学院通过历史文物、照片和视频等展示形式,让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得以重现。红色足迹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亲身实践中,充分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 服务社会涵养生活 迸发积极向上正能量 学院认为,只有高素质复合型艺术专业人才,才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学院秉承“跟党走 抓教学 倡实践 报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借助数智化平台与社会实践活动,以“视听说做”相结合的方式,将专业优势融入社会服务工作,切实提升红色美育服务社会的效能。 红色理论宣教服务。学院志愿队深入周边学校、社区、公园和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地,为群众开展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助力他们成为“知党史 听党话 跟党走”的新时代好居民。例如,在东昌府区各社区接力举办的理论宣教活动中,通过观看党史视频、朗诵党的赞歌、参观党史展板等多种方式,开展社区党史学习教育。在奥森实验幼儿园“小手牵大手 共筑爱国梦”主题书画服务中,志愿者化身红色讲师,运用电子设备教小朋友唱国歌,看五星红旗,启发其在画纸上勾勒出对祖国山河的想象,将爱国情怀厚植童心。在以线上形式举办的“红韵纸为台 丹心颂党史”主题活动中,学院将党史与皮影表演技巧相结合,利用专业优势设计、绘画皮影,以皮影戏为载体,宣传党的故事。在活动中,志愿者与老党员积极交流,倾听其心声,切实提升党史宣传教育的社会服务成效。 “青马计划”服务工程。为动员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业、做好一番事业”,学院持续举办“青马工程”培训会,先以线下方式介绍“西部计划”的服务专项等内容,接着以线上形式邀请现场志愿者分享工作情境并答疑解惑,让学生体悟扎根基层、成就梦想的实践价值。征兵宣传是强化全民国防意识的重要抓手,为号召学生应征入伍,学院邀请退役复学的学生进行宣讲,旨在激发热血青年做好投身军营、保家卫国的思想准备。目前,“青马计划”服务工程已成为学院实践育人的新载体和择业新平台,引导着更多有志青年建功立业、回报祖国。 (高秀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