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鞍山师范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依据学校“地方性、师范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出了中学语文优质师资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路径,深化专业基础,建立“U—P&S—I”一体化育人体系,发挥高校培养师资人才的优势,赋能中学语文优质师资培养,助力地方基础教育发展。 协同培养,架构一体共享 人文与传播学院强调协同共享,多方联动,形成教师发展机构、高等院校、当地政府部门、培训机构、中小学多位一体的教育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确立了“U—P&S—I”的协同培养方式,即高校、中小学、社会机构深度合作,坚持“共享、借鉴、汇纳、吸收”,实现了高校、中小学、社会机构的链接与融合,体现了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学院打破传统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割裂模式,整合教育优势资源,提升校内实践水平,搭建校外实践平台,在高校、中小学、社会机构的多向流动中,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互促成长,既完成了对校内培养的检验,又反哺了校外机构相关的教学活动。 守正创新,以求回归立本 人文与传播学院以“四个回归”理念为指导,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以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提升为目标,重视素养的培育、习惯的养成、气质的涵养,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建立了包含“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创新体系、实践体系、评价体系”的“五系”机制。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名师范生的成长中,综合形成一个线性的人才培养思路和交叉互补的人才培养路径。学院以课程为依托,以创新为推动力,以教学改革为契机,以“U—P&S—I”协同育人为保障,课上与课下联动,即课上引导、课下实践,以课外阅读实践、古诗文背诵、“三笔字”训练、作品创作、朗诵演讲等为训练内容,坚持实练、实考、实录、实战考核和虚拟演练相结合,实现全程跟踪式培养,将实践落到实处,实现培养模式的深化与改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探研拓宽,深化教育实践 人文与传播学院认为,中学语文优质师资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还要有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发展的能力。为此,学院为师范生提供了创新源泉、发展动力和反思土壤。以教师职业生涯道路的6个关键要素为轴心,即“要有爱心、要有教育使命、要维护自主权、要有逻辑能力、要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要养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深化教育实践体系建设。拓宽实践途径,鼓励师范生参加教学技能、创新创业等各类竞赛,如“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 人文与传播学院积极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国学宣讲团、文学研究与创作中心的优势和经验,定期走进语文基础教育教学一线,深入课堂,参与教学,坚持“实战演练、实战评价”。同时,引入社会资源,协同提升师范生的能力。发挥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引进先进教育范例,协同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等。 人文与传播学院通过挂职锻炼、“双导师制”等,实现与中小学、社会机构共享教育资源,协同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优化评价方式,反向设计,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师范生能力培养与评价测试体系,由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转向实行“学生培养质量评价”。充分利用学院正在使用的资源库进行资源共享、数据建设。资源库不仅可以提供海量的真实教案、课堂实录和模拟课件,还可以让师范生能够直观地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缩短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适应期。资源库涵盖了各学科教材解读、重难点分析、多媒体素材等,避免师范生从零开始收集资料,让师范生直接就能获取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此外,部分资源库还包含“虚拟课堂”“教学评价”等模块,支持师范生在无真实学生的情况下反复练习,降低试错成本。为师范生搭建从“理论学习”到“教学实践”的桥梁,帮助其低成本、高效率地积累教学所需的核心能力与素材。同时,师范生的实践成果又可以上传到资源库,实现记录、互评、共享等目的。 未来,鞍山师范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将继续探索中学语文优质师资的培养方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理论筑基—实践赋能—文化浸润”“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更多优质师资,助力地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梁大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