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依托全国数字技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构建了“图谱引航、项目驱动、个性发展”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有效破解了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脱节、课程教学与岗位任务分离、成才路径与个性发展不适配等难题,开辟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 岗位导向,动态迭代,绘制“四级引航”职业岗位能力图谱 学校紧密对接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全国数字技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淮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教联合体的平台优势,组建校企混编课程开发团队。系统梳理前端开发、后端开发、软件测试、大数据应用等8类技术技能型岗位,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逐级拆解岗位能力,创新绘制了“岗位方向→能力单元→能力指标→知识技能点”四级结构“点—线—网”8个系列能力图谱。 同时,学校创新引入“AI机器学习+行业数据库”技术,实现对岗位能力需求的实时跟踪与动态更新,确保能力图谱始终与行业发展同步,准确引航课程体系重构和学生学习路径规划,显著提升人才供给的精准度,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在80%以上,50%以上的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升学率在20%以上,创业成功率在5%以上,真正实现了“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优质”。 能力映射,分层设计,重构“四级进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基于动态能力图谱,学校坚持成果导向,反向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能力—课程目标”支撑矩阵,将能力单元精准映射为课程模块,构建了“岗位方向大模块→学习领域课程中模块→课程项目小模块→项目任务微模块”四级进阶结构课程体系。 学校与中兴通讯、大连东软、江苏润和等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引入典型生产性项目,实施“一课多项”和“多课一项”的项目化教学设计,打造“单点—多点—综合—系统”阶梯式任务序列,推进课程内容重组与教学方式创新。目前,已开发项目化课程12门,转化教学项目35个,设计教学任务267项。校企共建省级教学资源库1个,获批国家规划教材9部、省级规划教材3部、省级课程5门,教学资源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专兼协同,智能导学,实施“项目驱动”的模块化教学改革 学校打破“一课一师”的教学模式,组建8支结构化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实施“一课多师、一师多课”的模块化协同授课机制。教师按专长分工授课,企业工程师参与实战模块教学,实现“专兼协同、优势互补”。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推行“先做后教”,采用项目组、师带徒、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组织形式,强化“做中学、学中做”,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学校创新引入AI大模型“伴学智能体”,实现全过程智能导学:课前智能分析学情、推送任务;课中创设情境、实时测评;课后提供微课辅导与作业批改,有效拓展了教学时空,提升了个性化学习支持能力。近年来,团队教师荣获省部级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实现教学实效与教师能力双提升。 三向分流,强化专长,打造“四维融通”的多样化成才路径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构建“三向分流”培养机制,根据三个方向设立“一企一方案”学徒班、学科升学强化班、竞赛创新创业英才班,帮助学生根据就业、升学、创业等不同发展目标选择适合路径。通过“四维融通”(基本学分与弹性学分融通、课堂教学项目与社会服务项目实践融通、竞赛认证与课程教学融通、线上自学与现场教学融通)打破传统培养模式之间的壁垒,拓展学生成长通道。 学生可自选核心课程模块,实现弹性学分互认;通过工作室、创新工坊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将实践成果纳入课程评价;竞赛与认证成果可置换课程成绩或加分;依托智慧平台和能力图谱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全程引导辅助。这一立体化的育人路径,真正实现从“标准化输出”向“个性化成长”转变,赋能学生人人出彩、尽展其才。 赋能未来,持续创新,谱写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的教学改革实践,是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三教”改革的生动缩影。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人人成才为目标,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创新、强化资源整合,努力提升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人才供给质量。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继续秉持“图谱引航、项目驱动、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构建更加开放、融合、智慧的教育生态,着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与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徐义晗 郭艾华 龚佑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