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构建适配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学科体系与课程体系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湖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绿色金融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课程建设视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不断汲取经验,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深入改革与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针对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痛点堵点问题,学院借助“国际金融”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的契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重建,以期实现课程教学辅助培养合格金融人才的目标。 课程建设基础:教学内容重构 注重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动态化。学院在现有课程框架的基础上,将更多前沿理论和经典案例嵌入教材建设和教学过程,如增加“一带一路”资金融通、人民币国际化、稳定币与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及逆周期因子等特色专题,并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学环节,同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针对传统教材更新周期长等问题,“国际金融”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将教材框架与行情数据、金融政策和国际金融大事件进行整合,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媒体、财经网站及国内外金融监管机构等资源实施学习内容的动态追踪,从而提高解读市场行情、理解政策意图的能力。例如,在“国际收支”教学章节中,既注重解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与编制原则,同时也就国际大事件进行拓展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渗透。“国际金融”课程建设从教学的内容资源出发,将课堂变成连接理论、实务与前沿的“鲜活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学习资源链接者和学习过程促进者的作用。 课程建设过程:教学方式融合 注重多重教学模式的融合应用。教学过程是系统工程,而适用的教学方法则是打开这一工程之门的钥匙。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循序渐进融合的过程中,“国际金融”课程组以传统教学讲授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扎实金融理论和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以模拟实训及前沿热点专题讨论为延伸,对学生课程学习进行启发和引导。将混合式教学“慕课+翻转+仿真”的三阶段模式与“带学+自学+践学”的“三位一体”学习法相结合,通过跨学科实践性项目,设计汇率风险管理、区块链与数字货币等课题,深刻认识发达国家主导金融体系的实质,切实推动学生从 “不想学”向“我要学”转变。在实践中,课前利用“学习通”“智慧树”等线上教学平台分享经典或前沿案例,让学生充分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引发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课中将现实问题引入,并与教材理论知识相结合,利用课时的一半时间分组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讨;课后让学生在消化课堂知识的同时,就感兴趣的金融案例进行分析并形成书面报告,共同进行交流学习。近年来,学院与湖州银行、杭州银行和泰隆商业银行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尝试以微专业模式提升教学实用性。在此过程中,教师也成为理论知识的讲授者、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和教学资源的提供者。 课程建设效果:教学评价创新 注重教学评价的过程导向和能力认证。课程教学与建设要实现培养有扎实理论水平兼具实际业务能力的合格人才的目标,核心在于打通理论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构建多维度、全方位评价与监督体系。“国际金融”课程组将学生的课程学习水平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已初步建立了一整套多维考核体系,将课堂汇报能力、案例分析能力、实践模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共同纳入评价体系,加大过程考核的力度和深度。在教学实践中,课程组在课前以现场调查形式了解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对课程学习的期望,围绕这一结果进行分类式教学,做到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和模拟操作等形式对国际国内金融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研讨,依据参与度、协作度和发言质量进行评价打分,并在最终考核前对过程评价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另外,教师还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对国际金融风险分析师和银行从业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认知水平,将教学内容适当向考证相关要求进行延伸,考证情况也拟作为课程考核的参考依据之一。同时,学院已与市地政府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起政校企三方联合培育模式,以政策为导向,以学校为抓手,以企业为途径,共同实施对课程教学的评价与监督。 未来,“国际金融”课程组将依托学院现有资源,邀请企业导师或实习实践达人在金融项目设计、研究报告撰写和实务操作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教学和评价。 (王军 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