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星期三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汶源学校
以“大概念”引领教学 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丁慎杰

  在“双减”政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正面临“减负”与“提质”的双重考验。“大概念”理论的引入,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全新路径。它让作业设计从“单点出题”转向“系统架构”,从“知识巩固”迈向“素养落地”,为初中语文单元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汶源学校以“大概念”理论为核心,历时两年探索初中语文单元作业设计优化路径,构建起“双维提取—学段整合—分层实施”的完整框架,将零散的知识点转化为有逻辑的认知体系,让作业变为“成长阶梯”。

  理论锚定:破解作业难题的“概念核心”

  “78.3%的语文教师承认作业设计存在碎片化问题,65%的学生认为小学作业形式相对单一”——这是课题组在研究初期,对多所初中开展问卷调查得出的核心数据,传统初中语文单元作业难以匹配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所谓“大概念”,是指学科中具有高度概括性、迁移性的核心观念,既能统摄零散知识,又能引导学生理解学科本质——大概念就像自行车的花鼓,能把零散的辐条(知识点)聚合成稳固的车轮(认知体系)。这一理论是课题组破解作业困境的关键。

  在初中语文小说单元教学中,学校课题组构建了“双维提取”的大概念生成路径。一方面从“语文要素”维度提取,聚焦小说的文体规律;另一方面从“人文主题”维度提取,挖掘文本的深层价值。以六年级课文《桥》为例,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提炼“极端环境下的矛盾推动情节高潮”的语文要素大概念,还同步提取“灾难面前的人性光辉”的人文主题大概念,让作业设计既有“知识骨架”,又有“文化血肉”。

  学段整合:搭建作业进阶的“阶梯框架”

  初中学生认知能力差异显著,需通过学段整合构建循序渐进的学习阶梯。不同年级的大概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认知深度、应用难度上形成梯度,对应的作业设计也需随之调整,确保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以“叙事视角”这一大概念为例:六至七年级阶段,作业可设计为“区分《狼》《驿路梨花》中的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事,说说阅读感受差异”;八年级阶段,作业升级为“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转变,思考视角对人物认知的影响”;九年级阶段,作业则进阶为以“于勒来信”为题,转换视角重写故事,并阐述视角变化对主题表达的改变,让学生在持续进阶的作业中深化对大概念的理解。

  学段整合还需打破教材单元界限,根据大概念将散落在不同年级的文本“重新组队”,设计跨单元主题作业。首先,对于教材中已有的经典小说单元,发挥大概念的统摄性作用,进行单元内部重组;其次,对于相同主题,打破教材的线性顺序,根据大概念将散落在各册的篇目“串珠成链”。例如围绕“人性的抉择”这一大概念,整合了《穷人》(善良的抉择)、《金色的鱼钩》(忠诚的抉择)、《我的叔叔于勒》(亲情的抉择)等篇目,对比分析不同社会背景下人性抉择的异同。这种跨单元作业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文本视野,还让大概念在更广阔的语境中得到应用。

  多元落地:五种作业形态的“大概念实践”

  “大概念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通过具体的作业形态落地。”课题组基于大概念体系,创新设计了“跨学科、学科、微观、知识性、过程性”五种作业类型,构建起立体的作业生态,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大概念的理解与迁移。

  跨学科作业打破学科界限,让语文与现实世界相连。如九年级“时代变迁与个体命运”单元中,学生分组完成“我的家乡百年变迁微型纪录片”,结合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能力,将小说中的大概念与现实关联,提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学科作业聚焦语文核心能力,“叙事视角”单元的《一件小事》续写作业,要求学生转换视角创作并阐述,直接落地“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微观作业则深入文本细节,《变色龙》学习后绘制“奥楚蔑洛夫语言变化图谱”,让人物性格分析可视化,培养文本细读能力。知识性作业变“死记硬背”为“概念建构”,“小说三要素”学习后制作“情节概念卡”,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过程性作业贯穿学习全程,《骆驼祥子》阅读中的“深度阅读批注单”,记录学生对“社会环境决定个体命运”大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化的轨迹。

  提质增效:护航评价量规的“素养落地”

  “没有清晰的评价,作业就失去了方向。”为确保大概念作业的“提质”效果,课题组还构建了一套“大概念单元作业评价量规”,从“知识理解、能力表现、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实现评价的“精准化与发展性”。

  这套量规遵循“逆向设计”逻辑——这一模式强调以终为始(以大概念理解为终点),逆向设计教学活动与评价任务,确保了所有教学行为都精准聚焦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这种评价方式,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也让教师精准把握学情。更重要的是,评价量规还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让评价从“教师单向判断”变为“师生共同参与”。在“《水浒传》英雄评传”作业中,学生先对照量规自评“人物分析的深度”,再小组互评“论据是否充分”,最后教师结合量规给出建议。学生李明在互评后对《论林冲的隐忍与爆发》进行了修改,最终该作品获区作文竞赛一等奖。

  从“碎片化作业”到“大概念作业”,从“模糊评价”到“精准量规”,汶源学校的实践证明,大概念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未来,随着“大概念”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深入应用,初中语文单元作业设计还将不断创新升级。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以大概念为核心、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始终不变。相信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初中语文作业将真正实现“减负提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注入持久动力,助力他们在文学的世界中收获知识、涵养品格、提升能力,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丁慎杰)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