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2023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省级精品思政课程项目“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互助学习模式建设与实践”、2024年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思政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25年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育人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2025年西安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AI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育人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持续推进“三进”工作,在丰富学习方式、强化教师引导作用、完善评价机制、拓展协同育人资源等方面,探索构建了教学互助学习模式,取得了显著育人成效。 丰富学习方式,促进“生生”互助学习 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一是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围绕课程重点、难点、痛点,通过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等进行研究性学习。二是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话剧,开展沉浸式学习,让理论知识“活”起来,增强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三是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利用线上慕课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自主学习,利用线下开展小组讨论、文献检索、实地调研等,形成互助学习的“预习—讨论—反馈”封闭环节,学生在互助学习过程中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能力。近年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师生联合制作的《回到1936》曾荣获“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二等奖。学校在2020年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1项,2023年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主体赛一等奖2项。 强化教师引导作用,推进“生师”互助学习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学互助学习模式从学生视角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讲到人生的价值时,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在小组讨论时教师注意把控讨论方向,及时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进行纠偏,学生则在互助学习中增强链接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在互助学习动态过程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校2022年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人、2023年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1人,202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获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教学标兵称号7人。 完善课程评价机制,促成高效互助学习 打破“一张试卷定优劣”的思政课传统评价模式,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红色研学实践手册”记录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的感悟作为评价依据,将“志愿服务+师生互评+理论考试”按3∶3∶4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建立“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的关键是线下小组讨论,形成的调研报告、微视频、论文等学习成果纳入课程过程性考核,其中论文须进行严格查重,保证学习成果的原创性。这种多元评价机制,实现从“知识考核”向“价值塑造”的转变,最终推动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入行。通过互助综合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学生对思政课满意度达到95%。 拓展协同育人资源,实行多元互助学习 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是持续开展校内“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研共同体,安排思政课课程负责人、教学标兵30余人次分赴学校13个学院,开展共同教研活动,利用学校兵器馆、兵器小镇等资源,推动校内资源协同育人。二是开展校际“同课异构”集体备课,加强与西北工业大学开展合作,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动校际资源协同育人。三是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校企资源协同育人。近年来,学校组织本科生赴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光大水务(咸阳)有限公司等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研学。学校培养的大批毕业生进入了兵工系统或国防系统,成为兵器行业、国防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以“时代楷模”单杏花、“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李萌月为代表的先进模范人物,为区域经济和国防事业作出了贡献。 学院通过创新构建教学互助学习模式,推动了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未来,学院将继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努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赵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