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鲜明的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承非遗技艺,吉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群自2016年起立足江西地方优秀文化特色,明确了“服务区域发展”的办学定位。2019年,针对设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强、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非遗创新成果难以转化等现实问题,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系统构建了以企业产品为导向的“非遗融入·项目驱动·‘三师’融通”人才培养新模式,旨在将非遗传承、艺术设计、产品研发与商品转化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之路。 构建“非遗融入+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群深入挖掘江西丰富的非遗资源,将非遗元素系统融入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设计遵循“逆向推导、动态组合、项目转化”的逻辑,以企业真实产品和市场需求为起点,反向设计教学内容和能力模块。外层构建了涵盖5类非遗项目化实践课程,结合4类设计主题,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文化理解与综合设计能力。内层则对应设置了5类非遗项目化设计课程,重点锤炼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确保非遗技艺的传承学习与当代设计实践的无缝对接。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如文创产品开发、乡村品牌形象设计、非遗衍生品研发等,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产品设计、打样、生产、营销的全流程紧密结合。学生在项目中直面真实问题,从文化调研、元素提炼、创意设计到成果转化,完整参与价值创造链条。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战能力,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创新自信,有效解决了学习内容与市场应用脱节的问题。 打造“‘三师’融通+四方评价”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为解决师资队伍在传授传统技艺、对接市场需求与讲授教学理论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艺术设计专业群突破传统教学组织边界,搭建了由校内专业教师、企业技术导师、非遗传承人共同组成的“三师”团队,形成了知识互补、能力协同的育人合力。校内专业教师负责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企业技术导师带来对一线市场的洞察与技术标准,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非遗传承人则倾囊相授传统技艺的精髓与文化内涵,守护技艺传承的本真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三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项目指导与成果评价。同步建立了由学校、企业、行业、非遗传承人四方共同参与的四方评价机制,对学生的项目成果、竞赛表现、实习实践、创新作品等进行多维度、过程性考核。这一评价机制与“学分银行”制度相衔接,认可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的多样化学习成果,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空间,营造了弹性化、个性化的成长环境,实现了教学评价从重分数向重能力、重输出的根本转变。 搭建“产学研创+服务落地”的实践服务新平台 人才培养的落地需要坚实的平台支撑。艺术设计专业群主动整合校内外资源,与吉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吉安市文化馆、吉安市设计师协会以及多家当地文创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建设了集教学、实践、研发、转化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践平台网络。校内大师工作室、企业驻校工作站、产品研发中心等平台全面向学生开放,成为连接课堂与市场、学习与生产的关键枢纽。 通过这些平台,学生得以早期介入真实项目。例如,在“吉安文旅产品开发”“乡村振兴设计服务”等项目中,学生团队在“三师”的指导下,深入非遗传承地调研,将竹编、剪纸等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创产品。多项学生设计成果在市级展销会、省级竞赛中脱颖而出,并被企业采纳应用,实现了从“作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价值跃升,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形成了“文化传承—设计创新—产业应用—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为非遗融入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突出“成果导向+能力本位”的实践新成效 “非遗融入·项目驱动·‘三师’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艺术设计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创新实践热情高涨,在项目实践、学生科创、学科竞赛中取得丰硕成果。近3年,学生学科竞赛参与率稳定在85%以上,获得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艺术设计赛道金奖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银奖2项、铜奖3项,获得省级奖项20余项,授权专利和著作权10余项。约80%的毕业设计源于企业真实项目,多项研发产出的设计产品得到采用,产值达数百万元,实现了学习过程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教师教学改革成果丰硕,立项多项省级教科研项目,开发多部融入非遗元素的活页式教材,教学满意度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好评,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3.1%。改革成果通过研讨会、公开课、作品联展等形式多次展示,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在服务地方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中彰显了职业教育的价值担当。 “非遗融入·项目驱动·‘三师’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江西非遗文化特色,从能力重塑到创新融合再到服务落地,从逆推设计到动态组合再到项目转化,从动态互融到逐级聚焦再到商品转化,将“非遗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破解了非遗传承与设计教育相互割裂的难题,实现了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产业创新的同频共振。该模式不仅是艺术设计专业群开展教学改革的一次成功探索,也为其他职业院校如何更好地服务文化强国战略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群将持续深化“校企深度融合、全面服务社会”的理念,强化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优化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引进更多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人与企业专家,构建长效协同机制,推动非遗创新教育走深走实,持续扩大成果的辐射范围,为培养更多具备文化自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贡献更大的力量。 (谢天怡 刘倩昆 黄诚 刘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