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2 星期三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扎根黔南沃土 服务乡村振兴
王廷勇 刘维薇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黔南师院”)作为一所扎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自觉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大局,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在乡村振兴的探索中,走出了一条具有“黔南师院特色”的特色实践与创新之路。形成了深度融合、精准施策、可持续驱动的鲜明特色与亮点。

  立足“民族”与“师范”本色,文化传承与教育振兴“双擎驱动”

  学校牢牢把握“民族”与“师范”两大根本属性,将文化传承与教育振兴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根基。

  (一)“扶智”与“扶志”相结合,筑牢乡村人才基石

  打造“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闭环模式。学校每年选派大量优秀师范生到乡村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一方面,缓解了基层师资短缺的“燃眉之急”,为乡村学生带去了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另一方面,将被置换出的乡村教师“请上来”,在学校进行系统、免费的职后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这一“下去—上来”的闭环,实现了高校、实习生、乡村教师和乡村学生的多方共赢,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实现“精准支教”与“第二课堂”衔接拓展。超越传统的顶岗实习,学校组织多支精准支教团队,针对乡村学校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开展“订单式”支教。同时,大学生志愿者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在乡村开设艺术、科学等“第二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保护”与“创新”相统一,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发挥文化资源“挖掘机”与“翻译官”功能。学校依托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组织师生深入黔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系统记录、整理文化资源。这不仅是学术研究,更是对乡村文化根脉的守护。他们将这些原生态的文化资源,通过学术论文、纪录片、文化数据库等形式进行“翻译”和保存,为文化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推动非遗技艺的“活化”与“课堂化”。学校将水族马尾绣、苗族蜡染技艺、牙舟陶器烧制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课堂,开设相关选修课和工作室,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同时,设计学、美术学等专业的师生,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技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开发出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帮助乡村工匠拓宽销路,实现“非遗+产业”的融合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发挥“学科”与“科技”优势,打造产业振兴与科技兴业“双引擎”

  学校突破传统文科院校的局限,积极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将科研成果写在黔南大地上。

  (一)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精准服务地方特色产业

  实施“一院一品”对接“一村一品”。学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生物科学与农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根据黔南州各县市的农业布局,针对都匀毛尖茶、罗甸火龙果、荔波蜜柚、长顺绿壳蛋鸡等地理标志产品,组建教授博士服务团,开展品种改良、绿色防控、生态种植养殖、土壤修复、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攻关,形成“一院一品”的服务模式。

  依托“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学校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等工科学院将物联网、大数据、无人机遥感等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中,为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开发了低成本的农田环境监测系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搭建产学研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校地、校企合作”模式实体化运营。学校与多个村庄共建了“乡村振兴基地”“产业服务中心”等实体化平台。这些平台成为项目落地、人才集聚、资源整合的枢纽。学校专家通过平台“蹲点”服务,企业和技术人员通过平台“下单”求助,实现了需求与供给的无缝对接。

  “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断深化。学校选派的省、州级科技特派员长期扎根田间地头,他们不仅是技术员,还是政策宣传员、市场信息员。他们带技术、带项目、带市场,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难题,成为村民信赖的“智囊团”。

  创新“党建”与“育人”机制,实现组织振兴与人才振兴同频共振

  学校将党建工作与育人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一)党建引领,筑牢战斗堡垒

  “党支部联建”赋能乡村党组织发展。学校各二级学院党委、党支部与乡村基层党组织开展“结对联建”。通过共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同上党课、共过组织生活,帮助村党支部提升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真正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核心。

  “第一书记”拓展乡村发展资源。学校积极响应号召,精心选派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党员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他们不仅为乡村带去了资源,更带去了新思想、新观念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成为加强基层党建、落实惠民政策、推动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

  (二)实践育人,培养“一懂两爱”的新时代人才

  持续举办“村长论坛”“乡村振兴专题”等活动。学校将农村作为立德树人的实践课堂。学生在参与顶岗实习、科技服务、文化调研、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国情、社情、农情,增进了爱农村、爱农民的感情,锤炼了懂农业、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这种沉浸式的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心怀乡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持续推进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学校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围绕乡村振兴中的乡村规划、农产品品牌设计、乡村电商运营等具体问题开展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创意和知识直接服务乡村,项目成果可直接被村镇采纳应用,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主动性。

  打造“品牌”与“模式”,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黔南师院方案”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的乡村振兴工作已从零散行动升华为系统品牌,形成了可供同类院校借鉴的成熟模式。

  形成“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品牌。学校整合各方资源,打造了“乡村振兴行”“文化创意季”“博士服务团”等一系列活动品牌。这些品牌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了强大的集聚效应,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源关注和参与乡村振兴事业。

  形成“三位一体”的协同服务模式。学校逐步构建了“教育打基础、文化塑核心、科技促发展”的“三位一体”协同服务模式。这三者并非割裂,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教育为文化和科技服务提供人才和认知基础;文化为教育和科技注入内涵和特色;科技则为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这种系统性的介入,确保了学校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王廷勇 刘维薇)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