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2 星期三
重构育人场域 重塑学院设计教育生态
——湖州学院设计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
尹长根 彭虹 马蕴章 王亚亚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湖州学院设计学院自2021年转设以来,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重构场域、重塑生态”为核心理念,打破传统课堂的空间场域限制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重构校地共育的育人体系,积极探索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新路径。学院立足湖州、面向浙江、辐射长三角,依托浙江省“十四五”第二批本科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语境下应用型设计人才‘一体系、双平台、三驱动、四融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将人才培养的根系深扎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壤中,使原本相对封闭的校园课堂与开放的“社会场域”融合,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与地方服务能力的双提升。

  教学场域拓展

  校地协同打造乡村课堂新空间

  湖州学院设计学院为解决传统的设计教学往往局限于工作室、与真实的社会需求存在隔阂这一问题,将乡村田野变为人才培养的第一现场。学院深度对接湖州市“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建设与美丽乡村迭代升级的需求,将“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绿色设计行”系列活动作为校地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逐渐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育人品牌。

  在绿色设计理念的引领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生为湖州市赋石村、余村、杨娄村等村落进行品牌形象设计与文旅推广;环境设计专业师生深度参与湖州“未来乡村”建设,对乡村公共空间、民宿聚落进行微改造、精提升;产品设计专业师生则聚焦本土竹、丝等特色材料,开发具有在地文化印记的文创产品。这一过程,不仅是专业技能的训练,更是乡土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学生通过乡村调研、与村民沟通、参与项目落地,深刻理解了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实际价值,实现了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演练”的跨越。这种乡村课堂不仅拓展了物理教学空间,更重构了知识生成与应用的情境,使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

  课程体系重构

  产教融合构建能力导向新课程

  湖州学院设计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湖州学院设计学院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引擎,倒逼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学院紧密围绕湖州及长三角地区文创产业、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对设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对视觉传达、环境设计、产品设计三大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性重构。

  课程体系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采用模块化、项目化设计。例如,开设“数字视觉设计”“智能产品开发”“虚拟空间设计”等前沿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上,坚决推行“真题真做”,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地方的现实需求引入课堂。例如,与长兴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将“小沉渎村非遗IP形象设计”作为视觉传达专业核心课程的综合大作业;与湖州市吴兴区飞英街道共建课程,组织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直接参与北宁长巷街道改造与景观提升的全过程。与安吉县的家具企业深度对接,组织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直接参与新产品的研发全流程。这种基于真实项目的学习,使学生实现“做中学”“创中悟”,有效掌握了市场调研、用户分析、设计实现及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实现了从“知识接收者”向“问题解决者”的转变。

  实践平台赋能

  资源整合提供实践教学新支撑

  稳定、高水平的实践平台是湖州学院设计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支撑。湖州学院设计学院积极构建“政校行企”多元协同的平台体系,为学生搭建从校园到产业的桥梁。

  学院重点打造“湖州学院·新市古镇实践教学基地”,并设立“新客人驿站”项目。该基地由学院提供设计智力,地方政府部门提供空间与政策支持,文旅运营企业提供市场视角,共同打造了一个集学生实习、课程实践、成果展示、文旅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在此平台上,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参与“新客人驿站”的室内外环境设计,视觉传达专业学生负责品牌视觉系统设计,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开发古镇特色旅游纪念品,实现了多专业协同实践。

  此外,学院还建设了“数字视觉创新工作室”“数字空间工作室”“智能产品创新工作室”等校内实践平台,并与地方优质设计企业共建联合工作坊。这些平台如同“资源汇聚器”,将社会优质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层次丰富、贴近前沿的实践场域,有力支撑了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育主体激活

  “师生共创”形成教学相长新动能

  湖州学院设计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动能在于激活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积极性。湖州学院设计学院大力实施“师生共创”模式,将教师的科研、横向项目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学科竞赛、毕业设计有机融合,形成“教学相长、共创共赢”的良性循环。

  学院将承接的地方政府部门或企业横向课题转化为可供学生参与的“研创项目库”。学生通过“项目双选”进入导师团队,在真实项目中锻炼能力,优秀成果可直接转化为竞赛作品或创业项目。近3年,“师生共创”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团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500余项,其中,国家一等奖20余项;教师通过深入田野调查,凝练科研选题,成功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9项,科研反哺教学的能力显著增强。这种“师生共创”的机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力和自主学习意识,也促进了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项目引领者”和“创新合伙人”的角色转变,共同形成了人才培养体系中活跃的内生动力。

  湖州学院设计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相关成果获得2025年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成功探索出一条地方应用型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学院通过“教学场域拓展、课程体系重构、实践平台赋能、教育主体激活”“四位一体”的系统改革,初步构建了一个开放、协同、共生的设计教育新生态。这一生态的核心特征是与区域发展血脉相连,打破了学校与社会的边界,使教育过程与创新过程融为一体。

  展望未来,随着产教融合的持续深化,湖州学院设计学院将继续完善这一开放共生的新模式,致力于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为湖州乃至长三角区域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设计动能”。(尹长根 彭虹 马蕴章 王亚亚)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