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2 星期三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
系统推进“五金”工程 向海打造“双优”名校
沈丽侃 朱德维 王丽丽 张伟波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于2010年,是广西钦州市直属公办中职学校,现有教职工520多名、在校生9200多名,开设20个专业和综合高中班,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广西五星级中职学校、广西A类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单位。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特别是聚焦化工新材料、海上装备制造等千亿级向海产业,以“铸金魂”“锻金专”“炼金师”“育金才”“造金链”为核心抓手,深入推动产教融合,奋力打造成具有“全球视野、中国特色、民族风情、时代品格”的“双优”职教名校,为教育强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在向海图强路上奋力谱写新的篇章。

  “铸金魂”工程:党建引领把方向

  学校坚持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红”引领“职教蓝”,探索形成“五特色五融合”党建模式:搭建特色载体,深化党建与教师队伍建设融合;推行特色模式,深化党建与德育工作融合;完善特色机制,深化党建与课堂教学融合;开展特色活动,深化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创建特色党支部,深化党建与学校管理融合。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同频共振,党建引领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紧扣向海图强开放发展。通过强化理论学习、建强基层组织、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将理想信念教育、工匠精神培育与海洋意识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广大师生深刻理解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确保职业教育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为“职教蓝”镌刻上永不褪色的“中国红”。

  “锻金专”工程:对接产业优专业

  学校积极服务海洋强国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平陆运河建设等,打造向海图强的“人才码头”。紧密对接北部湾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依海而设”专业群,动态调整专业布局,构建“产业群+专业群”融合模式。聚焦化工新材料、海上装备制造等千亿级向海产业,以及坭兴陶等传统特色产业,打造精细化工技术、港口机械、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新能源汽车、物流、坭兴陶等20个专业,其中,精细化工技术、坭兴陶、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3个专业成为自治区优质专业,形成直接紧密对接区域产业的专业群,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向海经济和产业发展培养适配的、本土化的“金蓝领”。

  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紧密对接钦州市支柱产业、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是自治区示范特色专业、自治区优质专业,2023年加盟全国化工新材料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024年成为广西现代化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是钦州市轻工化工产教联合体核心成员。办学成果亮眼,在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化工安全生产技术行业赛三等奖2项,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7项,“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先后与20多家自治区内外化工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社会输送人才超1000名。

  民族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坭兴陶方向)专业紧密对接钦州特色产业,是自治区示范特色专业,先后入选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广西首批示范性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自该专业开设以来,与23家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开发教材、建设泥料研发中心、开展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等项目,专业师生共获国家级别奖项88个、自治区级奖项106个,为坭兴陶产业培养和输送人才1100多名。为推动坭兴陶技艺服务向海经济,专业团队建成国内首个自治区级坭兴陶教学资源库,面向留学生开展“指尖上的非遗”系列活动,公开出版自治区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坭兴陶产品开发与营销》,并面向东盟合著出版中越、中英双语版教材2套,开发出版学校第一本数字化教材《坭兴陶工艺设计与产品开发》,开创了中国非遗文化传播新模式。

  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紧密对接智能制造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产业,立足于港口产业智能化发展,以服务北部湾智慧港口产业建设为引领,与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北部湾港钦州码头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入合作,共建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共同打造中国—东盟(广西)船舶与海洋工程中高级技能实训基地,共同出版中英双语教材《港口装卸工艺》,推进《港口起重输送机械与集装箱机械》数字化双语教材开发,面向东盟开发国际资源和双语课程,其中,双语资源库“港口装卸工艺”浏览量超过170万人次,双语资源库“PLC编程与应用”浏览量超过16万人次,中英双语课程“港口装卸工艺”面向东盟各国培训学员已达600余名。

  “炼金师”工程:校企协同强师资

  学校坚持名师引领、“双师”导向,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通过校企合作共育师资。一方面,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参与生产项目,提升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引进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带来行业前沿技术和实践经验。学校现已打造了一支由92名高级职称教师、7名正高级职称教师、257名“双师型”教师以及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轻工技术能手、自治区高层次人才、自治区劳动模范、广西教学名师、广西特级教师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大师组成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坚持科研赋能师资,构建常态化科研机制和科研育人长效机制,促进教师高素质专业化发展。学校教师先后在自治区级以上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1500多篇;出版教材115本,专著5部;获自治区级以上教育教学类成果奖36项,其中,国家级别2项、自治区级34项;立项市级以上教改课题230多项,获国家专利74项。教师高质量科研有效反哺高质量教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育金才”工程:创新模式提质量

  学校始终把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融入办学育人全过程,激励青年学子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健全“356”“三全育人”机制:锻造三支队伍(五星班主任队伍、五星教师队伍、五星管理队伍),奏响全员育人“交响曲”;筑牢五大阵地(构建党建育人新模式、筑牢课堂育人主阵地、搭建活动育人大舞台、发挥网络育人新优势、画好双元育人同心圆),找准全过程育人“着力点”;实施六大行动(技能立身行动、思政铸魂行动、春蚕破茧行动、文化育人行动、家校共育行动、科研协同行动),打好全方位育人“组合拳”。着力营造“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良好育人生态,有效提升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2023年被认定为广西首批职业教育“三全育人”典型学校。

  学校深入践行“三七”教学模式和“三五”德育模式,完善“岗课赛证”“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综合高中班试点,构建贯通“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的立体化升学通道。累计输送730多名优秀毕业生进入本科院校深造,高职升学人数突破1.53万,升学规模连续10年位居自治区中职学校前列。近年来,学生在全国、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获奖总数也一直稳居自治区中职学校前列,学生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及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金奖8个、其他奖项40个;在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金奖200多个、银奖300多个、铜奖450多个。

  “造金链”工程:产教融合促发展

  学校坚持依托行业、融入行业、服务行业,深入推进校企协同,打造产教融合“金链条”,形成“四共四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案例:实训基地共建,企业操作技能与学校实训内容深度融合;教学教材共编,企业培训课程与学校教学课程深度融合;专业人才共育,企业实际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科研成果共享,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学校先后与华谊、恒逸、中船等100多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建钦州市轻工化工产教联合体、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高水平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开设课程、共同培养人才,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通过“入学即入职、学习即上岗”的现代学徒制等模式,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双向奔赴,为企业“量身定制”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学生铺设高质量就业通道,为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职教动能。面向社会开展23个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年均培训特种作业人员2000多人次,年均完成安全生产、特种作业理论与实操考试1.9万多人次。坚持办好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开放共享的职业教育,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获批全国“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项目”第二批实验校。

  北部湾是中国西南便捷的出海港湾,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重要连接区域,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未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将聚焦平陆运河建成通航、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促进向海经济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发面向东盟国家的职业技术培训课程与认证体系,推动职教出海,向海打造“双优”职教名校,为教育强国、海洋强国建设培养更多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人才!

  (沈丽侃 朱德维 王丽丽 张伟波)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