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贵州省毕节市正举全市之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绘制着一幅壮丽多彩的乌蒙“富春山居图”。基础教育承载着为区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的重要使命。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富有活力、具有潜力的群体,其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示范区建设的人才根基与创新动能,理应成为时代画卷中亮丽灵动的一笔。如何将示范区建设与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有机融合?怎样破解教师共同体缺位与深度教研机制缺失的实践困境?如何打破青年教师制度激励失效与晋升通道受阻的瓶颈?毕节市实验学校以“家文化”为牵引,切实将新发展理念融入教育管理实践,深耕教师队伍建设,精准把脉、深度探索制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全面构建并实践“一体两翼三线多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打造青年教师从“胜任”到“精锐”的全链条培养体系,以教师队伍建设之“实”,筑牢学校以及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之“基”。 困局与挑战:阻碍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壁垒 之前,毕节市实验学校青年教师发展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与示范区建设要求脱节,其专业成长未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核心理念深度融合,难以支撑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体制机制创新的战略目标。二是支撑体系薄弱,“雁阵式”教研共同体缺位,导致“传帮带”机制失效、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超过65%的青年教师在课堂管理等实际难题上陷入“单兵作战”、孤立无援的境地。三是制度激励不足与晋升通道受阻进一步制约了青年教师的发展动能。 这些外部因素加剧了青年教师内在专业素养的结构性失衡,普遍表现为“学科知识强而跨学科整合能力弱”“教学能力强而科研能力弱”,加上培训资源分配不均,使其难以适应“五育”融合的新课改要求,进而成为制约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探索与突破:以“雁阵式”共同体驱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针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种种困境,毕节市实验学校审时度势、迎难而上,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通过三轮行动步步为营,全面聚焦“一体两翼三线多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核心主体,以“师德培育”与“师能提升”为支撑两翼,以“职称晋升、荣誉获取、专业深耕”为进阶三线,再通过“找路子、搭台子、出点子、给票子、结果子”的“五子策略”打造多点支撑,形成一套破解青年教师发展难题的系统化方案,助力其成为示范区建设的先锋力量。 1.第一轮行动:建“体”抱团,破解协作困境 学校青年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和创新热情,但同时在课堂技能、团队支持、成长规划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为其构建系统有效的支持环境,将其创新潜力转化为教育生产力? 为帮助青年教师组建团队,实现规划成长,学校以“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核心,构建“四层三级”雁阵结构,解决共同体缺位问题。“四层”即头雁(工作室主持人)、强雁(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伴飞雁(市级骨干教师)、雏雁(青年教师),“三级”对应“引领—带动—帮扶”三个梯度。依托10个国家、省级、市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和6个年级互助体,形成“头雁领航、强雁带动、伴飞雁扶持、雏雁奋飞”的协同机制,实现人才梯队无缝衔接与整体跃升。同步开展“新力量·心悦读”21天共读行动,定期开展达标课打磨、优质课竞赛、集体备课、观课议课、情绪沙龙等活动,形成情感与专业双重支持共同体。 通过第一轮行动,学校成功构建了以“教师学习共同体”为基石的青年教师支持系统,形成了“抱团取暖”的良好氛围。结果显示,参与共同体的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速度比未参与者明显加快,“三笔一话一化”基本功合格率从65%提升至92%,教师发展规划制定率从75%到实现全覆盖。多名新入职教师在半年内获校级优质课奖项,课堂设计与实施能力显著提升。 2.第二轮行动:丰“翼”引“线”,激发内生动能 学校经研究发现,部分入职3—5年的青年教师基本停留在合格要求上,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和动力,出现了职业倦怠问题,师能水平亦停滞不前。如何在“教师学习共同体”支持体系的基础上,有效激发青年教师持续成长的内驱力? 学校以“两翼”为抓手(师德、师能双线培训),以“三线”为路径(职称、荣誉、专业发展),为青年教师提供多元的可选择的发展赛道,满足其不同的发展需求,从而激发其内在动力。 首先,以“师德与师能”为两翼,补齐素养短板。一是以师德铸魂。在教师节、重大节日组织青年教师宣读誓词,强化职业认同。针对师德师风突出问题开展专项培训,明确行为边界。组织教研组青年教师在寒暑假阅读教育思想类书籍,厚植教育情怀。二是借师能登高。开展“研课标·说教材”比赛和“教坛新苗”素养提升行动,推动青年教师深入理解课标与教材,掌握科学施教方法。以赛促研,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课赛,充分发挥共同体的协同作用,帮助他们突破教学难点。开展“校本教研”行动,要求每名青年教师基于教学真实问题,申报一项校本教研任务,由教师学习共同体或年级组主持人指导完成,培养其研究能力。2024年,学校6个学科获5个省级一等奖、8个市级优质课一等奖,青年教师占比达40%,教学设计优秀率显著提升。2024年,新增13个青年教师校本课题立项,4个校本课题结题。 其次,以“职称、荣誉、专业”为三线,打通晋升通道。一是职称线。编制《毕节市实验学校教师专业成长手册》,明确各级职称晋升条件,让教师明晰“下一步该做什么”。二是荣誉线。建立“校级—市级—省级”三级名师骨干逐级推评制度,针对不同阶段教师制定评选标准,帮助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2024年,1名青年教师获评市级教学名师,4名青年教师获评市级骨干教师。三是专业线。支持青年教师加入高层次学术团体,提供市级及以上教学展示机会,将其推向更广阔的平台。2024年,有11名青年教师在市级教学设计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3.第三轮行动:“五子策略”,培育卓越教师 现实中,不少青年教师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陷入“平台期”,难以实现向“卓越”层次的突破。如何在“一体两翼三线”的基础上,为已达优秀的青年教师(卓越种子教师)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支持,激发其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并为其铺就一条可持续、可实现的卓越之路? 针对优秀青年教师“平台期”困境,学校实施了“找路子、搭台子、出点子、给票子、结果子”的“五子策略”,为目标教师群体提供强有力的定制化支持,推动教师不断突破局限,超越自我。 找路子、搭台子:规划路径,专家引领。首先,召开“卓越种子教师”发展诊断会,为每名“卓越种子教师”组织专家团(由学校九大工作室主持人组成),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发展诊断,共同制定为期3—5年的成长规划,明确其迈向卓越的具体路径、阶段性目标和关键突破点。同时,为“卓越种子教师”匹配“双导师”(高校教授+工作室主持人),分别指导科研与实践。2025年,青年教师获批立项4项市级课题。 出点子:智慧支持,问题诊断。外聘专家团,定期诊断教师课题、教学改革项目难点,提供精准解决方案。选派教师参加各类高水平培训,2024年,有100人次“卓越种子教师”外出学习,切实提升了其专业能力。 给票子:经费保障,激励奖励。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卓越种子教师”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出版学术著作、开展跨省市交流学习活动、采购研究资料等。与教师签订协议,达成目标后额外奖励。2024年,青年教师教学成果和教科研成果在省市获得优异成绩,其中,教学成果获得市级一等奖1项,教科研成果获得市级一等奖2项、省级三等奖1项。 结果子:成果产出,推广表彰。集中学校资源,帮助“卓越种子教师”将其优秀实践成果品牌化、产品化,拟出版《家文化·大家谈》《项目式学习专集》等专著。推广教师优秀成果,形成示范效应,如美术教师开发的“纹样里的中国”课程被本地企业采纳应用。 蜕变与升华:队伍建设赋能示范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更好地保障“一体两翼三线多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实施,毕节市实验学校加强制度建设,将教师发展纳入学校战略,制定中长期规划,保障教师专业发展时间。针对不同学科、不同阶段教师需求,提供个性化培训与指导,如为音体美教师设计“美育+非遗”融合课程培训。完善激励机制,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打造“积极向上、协同成长”的组织文化。同时,教师也积极行动起来,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明确成长目标。主动加入学习共同体,参与教科研活动,注重通过常态化反思实现能力提升。此外,学校教师还有意识地将个人成长与示范区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相结合,在服务区域教育中实现自我价值。 学校构建的“一体两翼三线多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现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驱动课堂革新、提升育人质量的强大引擎。教师专业素养与发展生态显著优化。前测、后测数据显示,青年教师在专业知识、能力、理念维度均有明显进步,学科知识更新自评得分、科研能力得分、职业认同感都大幅提升。“一体两翼三线多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实施不到两年,学校青年教师在获得高级职称方面实现零的突破,比例升至5.4%,一级教师比例从18.46%升至56.92%,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从18.46%提升至35.38%,跨学科课程开发数量从3项增至17项,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从4.1分提升至4.6分(满分5分),充分印证了该模式的有效性与适应性。 直面时代命题,勇闯改革深水区。通过对“一体两翼三线多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毕节市实验学校有效破解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实困境,为毕节市“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亦为同类型地区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在深化学科研究、加强长期效应追踪、优化薄弱学校适配方案等方面精准发力,推动实践与研究不断提质升级,以更好地回应示范区建设“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的核心任务,真正唤醒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培塑一大批德能双馨、充满活力的优师良师,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贵州省毕节市实验学校校长 吴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