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7 星期五
产教深度互嵌 “三教”协同突破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边振兴 陈彦彬 王慧珍 孔倩倩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携手中兴协力(山东)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共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为抓手,聚焦“教师、教材、教法”核心痛点,创新构建“齿轮耦合”治理机制与“四共”融合理念,走出一条产教深度互嵌、“三教”协同突破的改革路径,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直面痛点:找准职业教育改革“突破口”

  为解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松散化”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与中兴协力(山东)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问题为导向,自2014年起,依托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协同建立的校企合作专业共建项目,启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将“三教”改革作为破局关键,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与模式重构,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

  协同破局:构建“三教”改革立体推进体系

  机制创新:“齿轮耦合”激活产教共生动能。学院基于“协同共生”理论,提出“共建、共商、共改、共益”四维理念,打造以理事会为“主轴”、以双院长为“驱动轮”、以混编团队为“啮合齿”的治理架构。企业投入3000万元引进智能生产线、VR实训系统等设备,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孵化成果收益反哺学院,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的价值循环;建立动态专业调整机制,2021年增设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专业,2022年布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

  教师改革:“双向流通”锻造“双师型”队伍。学院打破校企人才壁垒,构建“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团队。遴选34名企业高级工程师驻校共建混编教研室,承担32.7%的核心课程教学,将产业前沿技术与实践经验直接融入课堂;分批选派教师深度参与企业横向课题,如投身大数据平台开发等实战项目,推动500万元专利及软著成果转化,实现教学能力与产业服务能力同提升。同步实施“筑基→攻坚→引领”分层培养路径:青年教师年均参与200小时以上的企业项目研发,在实操中培养“双师”素养;骨干教师牵头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以项目实践提升技术转化与教学融合能力;专业带头人聚焦高价值专利转化,引领团队攻克产业技术难题与教学改革重点,形成与教师职业成长周期精准匹配的能力进阶体系。

  教材改革:“动态池化”破解内容滞后难题。校企联合拆解岗位能力图谱,构建“项目—课程—教材”新型体系。将真实企业项目转化为35门切片式课程,涵盖项目策划、模型制作、引擎开发等全流程模块;组建由企业技术总监、专业带头人、行业专家构成的编审委员会,制定《教材质量评估标准》,建立“企业技术库—教材资源池”动态更新机制,每学期更新15%时效性案例,技术同步周期压缩至3个月。目前已重构35门课程,建成10门省级精品课程,开发3部国家规划教材、35部工作手册式教材、12个AR教具及221个数字资源包,在教材中嵌入“运河芯·仁智创”“大国工匠”等思政模块,实现技能培养与价值观塑造同频共振。

  教法改革:“一课三师+三真三化”重塑教学生态。学院推行“一课三师”协同教学模式,企业导师、学校教师、AI智能指导联动,共同完成“制定标准—备课—授课—项目实训—评效果”全流程工作。企业导师提供真实项目并侧重实操演示,学校教师聚焦理论解析并拆解教学任务,AI智能指导实时生成知识图谱,进行问题解答及推送分层任务。该模式兼具“产业适配性、教学精准性、指导个性化”的优势,学生以“在校生+企业学徒”双重身份参与,课堂技术迁移率提升42%,形成贴合产业需求的教学闭环。学院同步布局济南、渤海、日照三大实训基地,打造“真实项目教学化、真实环境虚拟化、真实评价标准化”实训体系。学生在实训中平均完成4个真实项目,76%的学生通过岗位能力认证,项目交付达标率从35%跃升至89%,联合培养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成果斐然:在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学院经过多年实践,改革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在ICT领域就业的毕业生占比达78%,学生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28项。改革经验通过黄河流域产教联盟辐射200余家单位,吸引20所院校来校开展实地交流,被权威媒体深度报道。在服务区域发展方面,成果促成18项专利技术转化,孵化3家科技企业,带动区域产业链年产值提升20%,有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

  未来,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实践,持续完善“三教”改革体系,为服务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助力区域产业升级贡献更多“理工智慧”。

  (边振兴 陈彦彬 王慧珍 孔倩倩)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