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工业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战略部署,以服务智能制造、机器人、商贸物流、交通、能源等关键产业链为导向,创新构建“三融共生、三阶共赢、三群共促”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学校通过深度融合产业需求、能力进阶与价值塑造,打破传统教育与实践脱节的壁垒,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育人新模式。依托与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雄安集团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建产教联盟、现代产业学院及政府部门协同平台。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更成为国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为新时代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河工方案”。 确立“三融共生”的供需适配人才培养新理念 学校以“产业需求、能力进阶、价值塑造”为核心,确立“三融共生”供需适配人才培养新理念:融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生态系统;融知行进阶,明晰产业链需求图谱,调整专业结构;融思政教育,凸显立德树人与产业需求和知行进阶的纵横互联,全面解决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布局与产业链需求脱节的问题。 学校紧密对接京津冀地区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专业—产业”动态适配机制。依托5个国家、省级产教联盟,推动自动化、物联网等传统专业升级,新增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前沿专业,承建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形成与产业高度契合的专业生态。 学校遵循“从认知实践到研发实战”的递进规律,重构“知行合一、能力进阶”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模块化课程包、项目化实训和竞赛驱动,形成“知识转化→实践创新”的能力革新路径。开发180套新实验设备、3个虚拟仿真平台,受益学生超6000人,学生综合能力显著提升。 在价值塑造方面,学校坚持“德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场景,培育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思政教学名师1人,开展的企业导师思政主题讲座覆盖学生超5000人,实现了价值塑造与产业需求、能力进阶的深度融合。 建立“三阶共赢”的校企合作快速响应新机制 学校构建“主体—场景—项目”“三阶共赢”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政校行企研”多元主体共商、场景资源共建、项目库共同研发,打通教育教学资源与产业技术更新的壁垒,解决人工智能教育教学资源与产业技术快速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形成可持续的产教融合生态。 在多元主体共商机制方面,学校与京津冀地区58家企业、4个政府部门及5个国家、省级产教联盟建立深度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50余个,形成“主体共商—基地共建—项目共研”的共生机制。 在场景资源共建机制方面,学校以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为基础,构建“内外兼修”的双向赋能场景体系。校内建成“物流机器人实习工场”等工场化实训场景,校外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58家企业共建智能汽车、信创等现代产业学院及实习基地。 在项目库共同研发方面,学校构建“人工智能+”项目库产学研贯通机制。开展校企联合毕业设计615项,孵化纵向、横向科研项目40项,形成“认知实践—项目实训—研发实战”三阶递进培养路径。 创建“三群共促”的内涵迭代教学体系 学校创建“三群共促”的内涵迭代教学体系,推动产业链集群与专业群互融发展,重组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群,创设适应性课程群,快速响应产业先进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解决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课程群与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 学校通过联通人工智能产业链,打通产业技术反哺专业教学的互融路径,使专业群与产业发展前沿的动态适配。承担省级教改项目15项,获得国家教学竞赛奖项6项、河北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论文征集活动二等奖1项。 学校及时响应产业链集群需求,实现“专业知识图谱导航—课程体系支撑—平台场景赋能”“三位一体”的专业群全面优化。建成1个省级产教融合品牌专业、3个省级新工科专业。 学校创设“基础稳固—专业敏捷—综合强化”的适应性课程群,推动人才培养过程从“静态滞后”转向“动态引领”。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门,出版教材6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系列教材1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 河北工业大学依托“三融共生、三阶共赢、三群共促”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成功破解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难题,为人工智能产业链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国际合作,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陈海永 郎利影 李红超 祖磊)
|